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辩证思维和实践逻辑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科学遵循辩证思维,由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着力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小落实落细。

(一)建设大师资实现思政课螺旋上升:从人民的英雄到英雄的人民

“大师资”不仅体现在大中小学教师的协同发力,也需要发挥其全程化、立体化育人功能,更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时代结合,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

1.建设大师资发挥立体育人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15]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让英雄的人民走进思政课堂,使各学段思政课不仅要教给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价值熏陶、品质塑造,使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建设大师资,让英雄的人民走上讲台,挖掘榜样身上蕴含的价值,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体育人途径,搭建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实践桥梁,使大中小学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认同并发挥行为引领作用。

2.发挥英雄的示范作用

价值熏陶和品质塑造体现在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时代变化、国情发展,让为时代发展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人民走进课堂,例如,钟南山的抗疫事迹,李兰娟不顾个人安危驰援疫情的事迹,张继先对所有患者“应收尽收”的事迹,张文宏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为全国公众普及新冠肺炎知识的事迹,等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英雄的人民的事迹,引导学生意识到在重大疫情和重大事情面前每个人都是英雄,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

3.发挥英雄的引领作用

思政课要拓展师资,让学生身边的榜样走进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让脱贫攻坚英雄走进课堂,用英雄人民的现身说法,讲好真实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英雄的引领,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例如,重庆毛相林坚守偏远的下庄村43年,捐献所有积蓄并用个人名义贷款,带头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实现了几代人通路的梦想。路通之后,他又带头种漆树、养蚕、栽桑,从蛮干到巧干,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率先实现整村脱贫,之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学习毛相林等榜样人物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为全村人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各学段思政课运用好脱贫攻坚英雄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精神、生态等多方面的富裕,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编好大教材构建一体化之基: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其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与学生接受规律相适应,与学生内化规律相一致,真正实现大中小学学生对教材内容知情意信行的有效转化。

1.加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体规划

思政课教材要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规律,遵循政治逻辑和知识逻辑,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均纳入教材设计,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设计,做好与相邻学段的有效衔接。小学阶段的“有字之书”要通过“无字之书”对小学生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初中阶段发挥“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作用,打好初中生的思想基础,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勤读“有字之书”,善学“无字之书”,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阶段引导学生在“无字之书”中体会“有字之书”的魅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通过不同学段“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有效使用,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2.构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话语体系

“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体化规划为实现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奠定了基础。信息时代,网络使各学段学生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话语的误导和困惑。因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信息时代,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现实问题入手,剖析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叙述角度、话语风格、呈现形式、素材资料,探究“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政治性、时代性与实践性,探究各学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话语体系,通过科学的话语体系阐释“有字之书”的重要理论观点,强化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使学生抵制不良话语的影响。在设计“有字之书”时,各学段要运用统一的话语体系,不能用教材话语等同于学科话语、政策话语代替教材话语,对政治概念的阐释要科学、清晰。各学段运用“无字之书”时,将教学话语和学术话语根据学生成才特点设置难度等级,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规范和话语规范,形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话语体系,以及开阔学生思维视域、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使命担当的话语体系。

3.深化“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近主题的比较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都有相近主题的内容,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近主题进行科学化、梯度化设计,做到学段承接、层次递进,开展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相近主题的集体备课从主题的全面性、均衡性出发,兼顾内容的逻辑性、层次性,通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面对面教研,厘清同一主题的目标维度和内在理论逻辑,做到各学段相近主题的有效呼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开展相近主题的比较研究,并体现分层递进、逐阶递升,是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前后贯通、相互协调的难中之难。例如,关于“中国梦”,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七年级上册讲到“少年有梦”,九年级上册讲到“我们的梦想”,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讲到“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关于“理想信念”,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中讲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讲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各学段由于“有字之书”相近主题存在简单重复,因此各学段教师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法,将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有效衔接。

(三)用好大课堂实现“大平台”:将三尺讲台延伸至万里江山

“大平台”是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的生动践行,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必然举措。将“两个课堂”“三全育人”“四轮驱动”“五策并举”等社会资源统筹协调,是拓展课程维度、提升课程温度、增加课程效度的必然举措。

1.用好情景体验大课堂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用好大课堂,把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参与的每一个场域,将三尺讲台延伸至万里江山,建构全方位育人环境。一是发挥地域红色场馆优势,建构实体情景体验。挖掘红色场馆的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红色场馆体验使学生感悟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与校外农业合作社联合建设素质教育拓展基地,根据不同学段的发展规律设计相应的劳动实践,通过劳动锻炼,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建构虚拟仿真体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大中小学各学段都应原原本本读、原汁原味悟。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经典著作的抽象性使“读”“悟”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积极建构虚拟仿真实验室,采用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智能交互、故事体验中学习经典著作,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享,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伟力。

2.用好社会大课堂

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小课堂大多侧重理论讲授,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抽象的讲授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因此,教师要用好社会大课堂。一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向适合本学段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开展社会调研、参与志愿服务、到社区企业体验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理论的科学性,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实现理论抽象和现实具体的统一。二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小课堂对大课堂的指导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指导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明辨社会大课堂中的多元价值,学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和辨析丰富纷繁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人民立场,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准确把握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三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在大课堂中体现小课堂的性质。社会大课堂是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大课堂,是在大课堂中体现小课堂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思政课教学实践。

3.用好“三个课堂”的有效衔接

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要用好“三个课堂”。思政课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层面,既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也要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的重点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传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特征;社会大课堂可以实现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明白是非美丑之效果;课程思政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课程思政及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例如,抗疫作为社会事件,各学科教师都可以从本门课程出发,阐释抗疫背后的课程知识、科学技术、精神力量、人民立场等,与现实结合铸魂育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社会资源对接。课程思政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对各学段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通道。大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师按照教学逻辑对社会大资源进行课程化、学科化、专业化筛选,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素材、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与社会资源使用的有机联动,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7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 (7) : 1-9.

[7]党波涛.汇聚各方资源 提升育人实效 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N].人民日报,2021-04-14(9).

[8]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0L].[2023-04-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5931.htm.

[9]林楠.思政课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6):45-51.

[10]唐敏.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思政课如何铸魂育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6):14-15.

[11]徐丽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2(31):135-142.

[12]凌小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2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2.

[15]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9-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