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小学教师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伦理、师德建设成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教师的德育素养研究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别于师德研究指向教师的“修身律己”。关于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讨论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对于所有的教师而言,什么是教师的德育素养;第二,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一、教师德育素养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背后一直有政策的推动。政策研究需要回应社会的现实。近十多年来,有关师德建设的各类政策纷纷出台,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政策回应,也有师德建设新方向的定位。师德建设的方向和内容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对教师工作本身的专业理解和期待。
下面,我们通过回顾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文件,从中分析和揭示社会发展对教师德育素养提出的诉求,以反映德育理论和实践在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8年、2009年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修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重要文本中也涉及大量教师德育素养相关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国基于现实发展不断对教师队伍提出新时代的新要求、新希望,涉及越来越多关乎教师发展的各类法律、政策文件,主题日渐细致、丰富,颁布频次渐趋密集。
在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法律与政策文件所关注的教师发展的侧重点是有差别的。首先,有偏重于从法律的角度,对教师的职责义务等进行具体的约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修正)是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优良道德,包括如何展现好的师德、优良道德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有从职业的角度对教师职业进行约定。例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从职业的角度对一线教师的工作范畴进行约定,明确了六个方面的职业约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再次,有侧重于对社会的反馈,从社会约定角度规定教师的优良道德。例如,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社会约定的角度明确了教师应当承担对社会期望的回应和责任担当,对师德内容提出三方面的期待:一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期待,二是在职业理想方面的期待,三是在职业道德水平方面的期待。最后,有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约定。近年来,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等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分化和推进深化的过程。
2012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一次将师德与专业理念关联在一起,作为标准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反映出学界对师德的认识逐渐摆脱了社会期望取向,走向专业化方向。
通过以上法律与政策文本可以发现,我们对于教师队伍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期待存在明显的时代性和变动性。虽然这些主要的法律与政策对教师的道德期待逐渐从承担法律约定、职业约定、社会约定走向确立专业约定,但是对于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缺乏充分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从实操层面上来看,这些法律与政策更多展现的是教师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允诺,对于育人过程会有效果,但是未必能完全有效地走进教师的职业生活,对教师在工作当中进行道德引领和指导。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未来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构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提升,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一直以来,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都试图将德育专业化推进到面向所有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的阶段。要达到这个阶段,每位教师都需要了解德育基本原理,掌握必要的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业能力。
休·索科特在《教师专业素养道德基础》一书中从德育、道德的视野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探讨,提出教师专业性的两大指标:一是教师已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二是教师从业时是否展现出专业的姿态。教师要展现出专业姿态,不是仅仅具备教学能力就可以的,一位合格的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卓越的教师所展现的专业姿态,一定在从业过程当中有道德性的体现,能带领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具有美德的生活。查德·普林教授指出,教学不只是帮助特定的人学习知识的活动,更是教师带着道德目的参与的活动。教育要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教师要启发学生以一种值得的方式观看世界、体验世界,以一种更为人性和可以理解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内尔·诺丁斯教授对教师的内部专业化和外部专业化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和维持一种互惠的关心关系,塑造关系型、关心型教师。本研究中的教师德育素养指的是教师系统、全面地修习后,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育人能力,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二、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与内容
(一)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
在图1当中能够清晰地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主要内容维度,可以将其分解为责任心和行动力。在模型的下方主要标示了教师给予学生育人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生活实践、价值选择、社会性发展。这个结构模型反映出若干种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德育素养一定会指向更多的关系,但是在教育当中师生关系是最基础、最重要、最基本的。
通过对有关教师德性、品质、育人素养等文献中提及的概念进行归纳,可以将德育素养归类为两大类:一是责任心,二是行动力。责任心偏重描述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实践品质,行动力偏重描述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责任心最为基础的两个维度是爱与公正。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特别强,需要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支撑。行动力包括的维度将在下面展开介绍。
(二)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内容
基于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我们进一步将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可能涉及的内容与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教师的实际态度和能力进行对接,通过多轮访谈和观察,梳理出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具体内容。
基于小学教师真实、具体的德育工作实践,可以进一步对“责任心”和“行动力”两个结构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分别包含一级维度、二级维度和具体表现或具体指向。具体来说,责任心可分解为爱(二级维度为:敏感性、尊重、关怀、赏识)与公正(二级维度为:理性、平等、民主、权利意识)两个一级维度,其中的各二级维度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行动力可分解为倾听(二级维度为:敏锐地觉察、开放的态度、信息收集与处理、恰切地回应)、客观地评价(二级维度为:多元评价、公正评价)、合理的奖惩(二级维度为:表扬、批评)、化解冲突(二级维度为:冷静沉着、机智应对、理解包容)、榜样示范(二级维度为:适宜的着装、良好的习惯、言行一致)、教师发展(二级维度为:职业认同、终身学习、反思、热爱生活)六个一级维度,其中的各二级维度有不同的具体指向。在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和行动力的具体指向中,可以看到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专业身影,它们对应着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底线的德育素养—责任心是小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具备的德育品质,行动力则是将责任心的内容细化为具体行为,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研究意在推进德育发展的进一步专业化。一方面,我们希望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教师工作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捕捉和把握住德育素养的具体着力点。比如宽泛的爱与公正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延伸出哪些具体的、相关性的道德,以及表征道德的教育行为。我们希望通过细化的指标帮助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德育的理解摆脱过去笼统的印象,通过德育素养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帮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提升育德能力、情感、意愿和行动力。
【本文由作者2020年10月31日于“2020年第二届小学德育专业化暨课程思政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直播会”所作的题为“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内容探讨”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题目有改动)。】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