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德育研究

一、 是教育的任务和目确定的

    这是因为教育的任务和目的确定的,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教就是教知识、育就是培养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

        

    下面我们先用四个案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抓德育:

    1、修马桶的启示:

    一位中国的学者在欧洲某国办事,上洗手间时听到隔壁叮当作响,不知何故。走出洗手间时有位妇女求他再进洗手间去看一下,说她儿子进去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学者进去一看,一个7岁的小男孩正在满头大汗地修马桶。原来他解手后发现马桶坏了,但“规则”意识让他以为不洗马桶是不能走的,于是力不从心地修起马桶来。

    以上这个故事常常被作为对青少年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案例,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教育—德育问题。试想,如果没有日常的品德教育,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会在发现马桶坏了,就力不从心地去修马桶呢?

 这个故事与我们学校里的公物被故意破坏,形成鲜明对比.

    2、感恩节的礼物:           

    多年前的一个感恩节的早上,有对年轻的夫妇却在发愁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天,因为他们实在穷得可怜。圣诞节的“大餐”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突然,耳边响起沉重的敲门声,他们家的男孩前去开门,一个高大的男人赫然出现在眼前,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一个大篮子,里面满是各种能想到的应节东西:一只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必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全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让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知道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他们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从那一刻起,小男孩的生命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关怀,却让他明白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到了十八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诺言。虽然收入还很微薄,但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以“我是来送货的”名义,将这些食物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这个年轻人后来成长为一名世界有名的潜能大师,他的名字叫做安东尼·罗宾。    

    那么我们的学生呢,家长给孩子的爱比这礼物多多了、我们的老师给学生的关怀也要多,那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做的不好呢。

    3、诚信是很重要的道德内容

    一天,曾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一家去市场,儿子吵着要母亲买肉,母亲舍不得,骗他说回家杀一头猪给他吃。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来,妻子不解,曾子说:“在市场里不是允诺儿子要杀猪的吗?我们作为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则,将来怎么教育孩子呢?”他妻子无言以对,只好依了曾子,杀了一头猪。   

    诚信是我国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道德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教育学生重要的德育内容。古人重视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这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借鉴。

    我们现在的学生撒谎、不诚实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吗?

    4、校长的宽容成就了一代大师

    英国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把校长家心爱的狗杀了,校长见了,并没有批评和处罚这个学生,反倒是学生自己心里十分害怕,校长却对这个小学生说,你喜欢研究小动物,你就把这只狗的骨骼和经络研究一下画出图来给我,就当是惩罚你的一次作业。正是这个校长的宽容和输导,这个杀了校长的狗的小学生后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大、中、小学没有形成整体化德育大纲。现行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分别制定的,对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倒挂、脱节、不必要的重复、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问题。

    其次,大、中、小学的德育途径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教育课、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主要实施途径。但是这些课程并不能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有的甚至已经学科化、应试化,削弱了德育功能。尽管可以把其他德育内容放在学校的党团工作、班主任工作、“三育人”、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来实施,但是这些德育实施途径并没有整体规划、明确分工和形成合力,在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得不到保证,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

    第三,大、中、小学没有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因此,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难以得到根本转变。

    (一)、学校德育的现状

我们来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结果是:“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1.“三重三轻”:

    (1)、 “重智育轻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评价多集中在分数上,于是学校、老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一些学校干脆采取全封闭式教学,学生成天是作业与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以及学生的成长中心理教育、品德形成几乎不管,多年来三好学生的评选,往往也是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评定的,只要学生的分考得高就可以得到一切荣誉,老师也往往喜欢班上成绩好的学生。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对学生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往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道理懂得一大堆,但却连一些应该自己做的小事也做不好,也不愿去做。

    (3)、“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现在的学校教学,大多是在课堂完成的,老师为上好45分钟的课可以说是课前要备课,课后还要批改作业,老师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是很大的,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则很少或几乎没有,一是怕安全问题;二是怕课程无法完成。由此,许多学校就取消了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连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和学校举行运动会都给取消了,以至学生走出校门时除了会做几道题外,对社会却一无所知。

    2.“三个不适应”。

    (1)、 “一些学校的德育方法不适应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方法与途径上都比较简单,粗暴或象智育那样讲一些大道理,学生不爱听是因为不符合青少年喜欢活泼好动的特点。也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

    (2)、“一些学校的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在一些学校,讲授的德育内容陈旧,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很远,离现代生活的实际也远。比如“凿壁借光”,学生都不相信,还有学生提问,凿别人的壁来借光,凿坏了壁头,是不道德的呀,怎么要我们去学习这样的行为呢。

    (3)、“ 一些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校在对学生操行评价上往往只有热爱劳动与尊敬老师之类的简单又不规范的单向评价,缺乏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加之学生升学的是考试分数而不是德育,所以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3.“四个不能”。

    (1)、是“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存在成人化和倒挂现向”。青少年还处于认知水平都比较低的状况,应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要求学生,现在的做法是小学生大谈理想教育,而忽略了应该学的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高中、大学反过来抓养成教育。在小学课堂里贴着“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标语而怎样去做却无人来教,只有空洞的语言和理想。而在大学的卫生间里却贴着“大小便入坑”的禁示语,这说明还有大学生大小便不入坑的不良行为,形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2)、“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以及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比如有一所九年制学校,每星期一早晨把全校小学一年级至初三的学生全部集中在学校的操场上由校长在国旗下讲一个主题:艰苦朴素,结果初中的学生有一些懂,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却怎么也不明白校长讲了什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围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更新所传授的内容,结合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许多学校抓了德育工作却没有成效,这往往是没有针对性、没有抓在点子上的原因。

    (3)、“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薄弱,许多家长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缺乏预见性,往往是孩子出了问题,才采取改造式的工作,而缺少事前塑造,还有的家庭几乎不管孩子和管不了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所以,调研的结论是:“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往往产生问题孩子”,而学校教育往往又放在学习成绩上,家长学校又没办实,社会教育的功能又不配套,于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形成网络。

    (4)、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就是在智育上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德育工作上也是如此,只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为什么要去做和怎样去做却没有引导和实践,学生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信”,更是“不行”,而德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缺少了“行”也就是没有实践这个环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了,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德育工作抓了半天,到头来学生没有任何行动的结果,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要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形成,一直以来学校的知识传授体系都是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而学生的行为养成却做的不到位以至出现在大学里还有“请不要踩草坪”,“大小便入厕”“请讲卫生”之类的行为习惯的禁示语,这就是教育体系中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脱节的根本原因。

    4.“四个影响”。

    (1)、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事物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政治上淡化了阶级,学生心中坏人的成份少了,以至有女研究生被拐卖的事件发生,经济的发展,学生上学有小车接送,在一些重点中小学门前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接送孩子的车让城市的交通中断;手机,电脑的普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学生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而成绩下降,在家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电视的普及,但成人、儿童一个频道有时很让大人被动,社会要发展,但如何利用发展积极的因素教育学生,避免负面影响产生。

    (2)、“ 幼儿园、小学、中学延续教育的问题对教育的影响”。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到底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生教什么应该有一个分工,有层次之分。出了问题后小学教师怪幼儿园没有教好,中学怪小学教师没有教好,相互推卸责任。

    (3)、“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成才”含义不同理解对教育的影响”。关于成才的问题,家长、学校、社会一般的认识是关注学习成绩,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才,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高分率,社会对学样的评价也往往是学校的升学率,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往往是不惜一切代价,请家教、挤名校,车接车送,包办孩子的一切。高中生回家连臭袜子还要大人帮洗,学校为出考试成绩,成天就是作业与测验。一家长反映,其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五一”长假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做完后他给孩子检查就花了四个小时,可想老师为了出成绩,不教学习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多做练习来提高成绩到什么程度。学生也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毫无学习兴趣。家庭与学校都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认为成绩好才有出路,考上好学校就是成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亦如此,某县一中因高考出了成绩,县里拿出几十万元钱奖励该校老师假期外出旅游,而另一个县高考的升学率降低了,不但学校校长给撤了,连教育局长也被问责,家长忽略了孩子其它素质的成长,学校和社会也忽视学生才能的培养,诸不知考高分和上名牌学校那只是学生单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成才问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问题。“马家爵事件”,不能说马考的分不高,学校不够好,但有谁注意了马的心理调试,又有谁去作马的辅导工作了。

    (4)、 “德育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和专职人员配比不足对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也想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但没有资金的保障,一些学校开展了德育活动和德育科研,但资金缺口大,往往中途停止,要送老师出去学习没资金,要请专家到学校作现场指导没资金,给老师订一些德育工作的报刊,也往往因经费的缺少而被减掉,学校、老师往往就只能闭门造车,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从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德育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化的趋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旧的教育模式也不适应社会新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提到了国家意识的高度。在新形式下学校德育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要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主课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不但能落实中央文件的精神和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还能为学校本课题的研究建立21世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模式。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必须继续走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领导(或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三结合进行科研的道路,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自己承担的子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和实验,力争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抓出成效。 

    (二)、学校德育的困境

    1、“花瓶”式的学校德育

    案例:《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  贵阳市民刘某某说,现在的孩子太累了。有一天晚上她11点回家,看到女儿趴在写字台上睡着了,旁边放着一大堆没写完的作业,还有一个上好铃的闹钟,桌上给妈妈留了一张条子:“我把闹钟定到1点半,如果醒不了,你一定要叫我。”

    刘的女儿上初二,从小学开始就在培训班之间奔波,为了能考上重点高中,除了上培训班以外,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这个现实让很多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忧心,“当家长已经休息的时候,孩子却在挑灯夜战。”

    从这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大多数学校德育工作只是一种摆设。 

    2、学校德育工作“放任自流”。

    据我们的一份中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我省某市的德育管理状况如下:全市基层中小学德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区县德育管理体制尚待理顺。

    调查显示中小学普遍建立了校一级的德育领导小组。由学校行政一把手负责德育工作的占51.3%,由党支部书记负责的占13.2%,合计64.5%;已有65.8%的中学、19.9%的小学专设政教处(德育处)。并有较为健全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学期召开二次以上会议的占71.5%;80%以上的学校做到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例会制度化;学校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的也占被调查学校的59.5%。上述数据表明该市多数学校已比较重视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调查表明有89.6%的中学校长和86%的小学校长把忙于事务列为当前德育工作困难的主要问题。他们说:“可以直接对我们发号施令的部门不下十多个”、“我们究竟听谁的?”对区县德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而带来的问题表示很大的不满。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非常必要。但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上的管理却并不完善,包括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不够系统具体,学校德育队伍管理状况不佳,评估、奖惩制度不完善,德育经费管理难以保证等方面。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校德育工作被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但实践性、针对性明显不足。

    3、“不切实际”的学校德育

    (1)、主旋律和要检查的任务德育卓有成效,而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德育却薄弱与缺失: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平常12项学校进行的德育内容的排序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与学生实际相关的德育内容应该是:学生学习习惯、学生生活习惯、学生成长习惯中比如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德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到学生的本身的教育中来。

    (2)、应付各种任务和检查的做得多、为学生成长需要的少

    现在的学校各种任务和检查很多,任务重、压力大,忙为了应付各种任务和检查,对学生的成长需要自然就做的少了。

    4、低效和无效的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我们抓学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结果,往往一些学校出现不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除了我们前面讲的几点外,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校德育工作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校长们花了人力、物力来抓学校的德育,但到头来毫无效果,对这毫无效果而升学压力又大的校长们在应付各种检查工作中疲于奔命的状态下把德育挂在墙上,提在口上,写在纸上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耗时多,收效低的问题呢?主要是当前一些中小学学校德育抓的针对性不强,没有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自己学校真正的问题。

    如果你们搞课题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你解决。

    (三)学校德育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状的原因

    1、学校本身的问题

    学校是育人机构,因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变,大家都只有抓高分和升学率;搞德育也只是“大德育”高高的挂在天上,下不来,也细不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应付检查的多,真抓实干的少。学生出了问题就只有压,很少输与导。

    (1)、教师方面的问题:

    从老师方面来看排第一的是职业倦怠、其次是蛮干(抄错题10遍有的抄50遍)不讲方法不懂得教育和教育规律。

    职业倦怠:工作消极被动、得过且过、学校学生漠不关心、不愿意当班主任、教师论资排辈,

    不良师风师德:第二职业、开班补课、性侵学生。

    执业水平低下:教学模式守旧、不重视课本和基础、喜欢资料和题海战术,

    方法不科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和考试的变化,即不学习也不思考,拒绝变化。

    例一:2013年5月10号,贵州电视台播毕节玉屏中学的学生课间操戴耳机。。。做课间操时某学生没做,张文明老师下去就给那学生一巴掌 ,结果是把学生的耳膜打穿了。

    例二:出工不出力、只讲报酬不讲敬业的问题,更有的学校老师课堂上讲一半,把学生都弄得稀里糊涂,下课后都交高价的钱去老师那里补课,这些问题不解决,教育就没有希望,人民怎么满意。

    德育工作者素质与能力低下:

    贵阳市花溪某中学一老师,在晚自习看见一学生换了坐位就不依不饶,非要学生站起来认错,结果与学生闹翻,不让这个学生上课,后来通知家长到学校,近20公里的路,要家长30分钟时间内赶到学校,家长立即打的士前往,因为晚点5分钟,这个老师就坐车离开了学校。

    (2)、学生方面的问题:

    非道德问题:

    好吃、好穿、好打扮、恶作剧、抽烟、喝酒、不爱劳动、不爱学习、不爱体育活动、逃课、旷课、迟到、早退、    考试舞弊,弄虚作假。

    教师子女或是关系户、校风、学风差。

    是非问题:

    打架、偷盗、加入流氓集团、破坏公物;出卖色相。

    交往、礼仪和行为习惯问题:

    不懂得礼貌和遵守规矩;不爱父母、不爱老师、不爱学校;行为习惯不良:乱涂乱划、乱吐乱拉、乱丢乱甩,文明礼仪差,尊老爱幼、尊师爱校、同学交往问题(早恋)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易于过分自我中心化,表现出对师长、家长的反叛,冲突频繁发生;他们追求享乐比吃穿,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拜金主义情况也比较严重;他们常常无视社会公德;损坏公共财产,顶撞老师、欺侮同学、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在公共汽车上与老弱病残抢座位,在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无视常规;他们过于早熟,对爱情、性行为有着很畸形的理解;他们随意迟到、早退、旷课,有的夜不归宿、考试作弊、请人做作业;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秩序,许多学校就没有认真的抓。

    最严重的是,他们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偷盗扒窃、拉帮结派,更有诈骗、抢劫、吸毒,出卖色相等行为出现,这样的行为已经降到我们道德的底线,可竟然有许多学生不以为然。

    心理健康问题:

    孤独、脆弱、敏感、没有责任感、胆小、接受不了挫折。

    在学校普遍“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下,还是有很多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困难,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融入集体,不易与大家友好相处;他们觉得同学、老师、家长都不理解自己,不愿跟这些人进行交流,甚至不自觉地想与一切对抗;他们自卑,自傲,轻狂,自以为是……他们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自尊心又过强,容易偏激;他们升学压力大,处于青春期,容易烦躁,又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他们不能正视困难,心理脆弱,受不住委屈和压力,耐挫能力差……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很差,最严重的就是他们在面临这种种问题时,往往轻易地选择了自杀这一条路。

    学习问题:

    学生厌学    不喜欢读书  懒惰;

    没有理想    看不到读书的希望;

    学习方法不科学    成绩老是不好;

    学习目标不明确    要求过高和过低;

    学习态度不明确    到底为什么读书;   

    学习当任务    没有读书的乐趣;

    学习能力不强    听不懂课  做不了作业; 

    学习效果不佳    考试成绩不佳;

    考试作弊     成绩虚假。

    学生中第一的问题是厌学,不喜欢学习,如果我们学校里的老师把学生都教得不喜欢学习,我们的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又怎么提高呢,自己都不满意的结果,人民能满意吗?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喜欢学习、不喜欢作业、不喜欢考试的,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老师自己不讲方法、不尊重教育科学造成的。

    2、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在一部分家长看来,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满足,对孩子的教育不管是什么要求都百依百顺,其实这样的家庭温室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来讲极有可能变成毒巢,不经风雨怎么有彩虹呢?

            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子女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

            问题家庭的问题;

            隔代抚养问题;

            新的读书无用论。

    家长方面:家长的问题是把学校当托儿所学生交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管,管也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吼。

    当前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十分的严重,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家长身上,我们主要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反过来如果家长都能够把小孩教好的话,那我们这个行业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了。

    3、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社会风气、社会观念、社会现象的不良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假羊肉、天安门广场口香糖渣的清理都是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四)、为什么要搞德育科研

    1、新世纪时期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新要求

    (1)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方针,为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和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人的创造能力的形成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谐统一的结果。人的实践能力与人的创新能力紧密相连,都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立德树人怎样科学地认识和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怎样改变“应试教育”重智轻德的倾向,建立德育与其他各育体整体和谐的联系;怎样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德育的关系,形成长效机教育机制;需要运用整体构件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来解决。德育要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法纪、心理五个方面的教育进行,对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构建“按德育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的要求;在德育途径方法上“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的要求;同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的要求。这些要求均需通过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才能得到落实。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首次构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施体系的总体框架,这一体系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途径形式、方法手段、管理机制等方面。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书本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其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真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新世纪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教育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呈持续加强态势。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教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形成于上世纪,并且是现在和今后德育工作仍然面对的严峻问题和真实情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形成“问题就是课题”的科研意识,实验校确立的子课题一般都是以学校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的。事实上,学校和教师正是在解决德育的问题中感受德育科研的价值和作用的。就是通过德育科研认识问题形成的原因,又通过德育科研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把握德育的规律性。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增强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责任感。 

    上述几个方面的背景情况表明,学校的面临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和单项改革是不能从根本上完成和解决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的任务和问题的。

    (五)、解决方案

     以上我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谈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开展学校德育系统的研究和工作才有可能改善和提高,谁解决了这些问题,谁就有可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1、解决的方案

    学校能做的就是搞德育科研,加大对教师执教水平,师风师德,专业化水平,个人素质提升的培训,使之科学、规范、系统的教书与育人;其二是把家长学校办实办活,请一些教育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给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另外就是加大社区(或村寨)社会实践活动。

    2、理论基础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以德行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为基本原则,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横坐标,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纵坐标,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詹万生著)首次整体构建了总括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理论形态学校德育体系,初步归纳出部分创新性实践模式。进入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是认识的发展阶段,而不是认识发展的终结,理论形态德育体系的发展应继续坚持开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继承借鉴和发展创新的观点。密切关注实践形态德育体系的动态发展情况,注意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充实和完善理论形态德育体系,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的运用中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