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道法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程是课程德育中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体到小学,就是专门的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

思政课程是基本思政学科专业本位的系统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等等都有系统完备的要求。

思政课程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和核心概念来进行。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一、课程性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二、课程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三、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四、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构建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根据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典型特征,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用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

(三)教材编写建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教材编写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作为首位要求,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用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少年头脑,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地方各级教研部门、师训部门和学校要以课程实施为重点,加强教研和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用好教材,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