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概念上的考察,以便我们把握其特征,寻找到关键的地方,找准文化建设的视角,进而对校园文化加以影响和改造。
要理解校园文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大家都有一个直觉上的理解,但真正要说清楚文化是什么,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个问题似乎更加困扰理论界,他们对文化的解释莫衷一是,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就曾在欧美的文献中找到了164种对文化的定义;华师大学者郑金洲在他的专著《教育文化学》中,声称文化有310种定义。略举几例:
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数目和栽培职务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法国.《通用词典》.1690年
人类文化——我所说的是人类生活的一切。
——弗洛伊德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泰 勒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
——孙中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极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
——戴维.波谱诺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梁启超
可以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庞 朴(著名现代学者)
如果我们再去找,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读其中一个定义,我们尚且清楚;读两个定义,我们能大致明白“文化是什么”;再多读一些,可能就会有些晕晕乎乎了。
有人说,文化属于钱钟书先生说的那种概念——你不说我倒清楚,你一说我反倒糊涂了!于是有人干脆含糊些,不说什么是文化的概念,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描述——这就是文化!我非常欣赏台湾学者龙应台女士在《文化是什么》这篇文章中的这段阐述: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龙应台女士还举了一个例子,在台湾南部乡下,她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是的,文化,是那么大而化之,无所不包;但是,文化,又是那么细致入微,点点滴滴,最终汇成具有无限推动力的海潮,然而没有那个点滴,就没有大海。
说了这么多,都是对“什么是文化”的考察,似乎还没有进入校园文化的正题。但它又很重要,它是我们认识校园文化的理论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一条校园文化研究的思考路径。我想,至少可以在以上的考察中,获取这样几方面的认识:
文化的概念很多,但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大家是趋同的,一致的。这个核心就是“人”。文化的主体是人,因此对文化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的研究,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有和谐的、矛盾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观念形态的。那么研究校园文化,就是要研究校园里的人,研究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关系。文化就是人化,人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的过程也是人化的过程。文化既是人所创造的,又反过来决定人、建构人、创造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里,最重要的,首先应当是人的问题,人的培养、塑造、发展。而校长只是一个人,校长可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尺度和步伐,但是,他需要全体学校成员用实践来使校园文化不断深厚。
从对文化概念的考察中,我们明白了文化究竟包含些什么,可以借此对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做一个鸟瞰。尽管可以说,文化包含人类生活的“一切”,然而“一切”这个表述套过于笼统,笼统到我们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此,要把这个“一切”进行类别上的区分,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它的把握。在这里,我认为,庞朴先生的阐述最为清晰,他不仅指出了把握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物质、制度、心理(我理解的心理,就是精神),还指出了他们的层次——最深层的是心理(精神),浅层面的是物质,居中的是制度和理论体系。
由上一个认识,我们可以给校园文化一个概念界定,以明确校园文化结构组成。综合对文化内涵的各种解释,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制度、公约以及习俗等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校园精神,它属于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这一组范畴,规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三个方面。
尽管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各样重要的推动手段,也可以进行宏大的历史叙事,但是,龙应台女士看文化的例子,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关注细节,具体说:校长、教师、学生的一言一行,他们相处的一个片段,一个事件,是最能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穿透力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得很漂亮,绿色校园、景观校园,设施先进,美化、绿化、园林化。然而,在我们徜徉在校园里的时候,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学校因何美丽?倘若学校没有学生,没有教师,没有琅琅书声,没有奔跑嬉戏,那么校园不就只是一个躯壳而已?校园,给我们直观的、显见的美,来源于物化的环境,但是,因为有了人,才体现出文化的美。
校园文化的品质,来源于人的品质,并且一定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品质。试想,如果没有教师对文化的自觉、热爱与践行,校长的理念也就是空中楼阁,学生的快乐发展就遥不可及。一所处处流淌着文化魅力的学校,可以没有楼房,可以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可以没有繁花似锦,但是,不可以没有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以及爱的行动。如果大家看过电影《凤凰琴》,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那破旧的山村学校,我们同样感受到令人震撼的校园之美。
1、 建设校园文化,教师是重要的主体。
教师是力量之源,教师的品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品质。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特别是课堂生活质量的,这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意,我们,每一个人,将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因此,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对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怎样当老师,当什么样的老师。王正勇局长在我们秦淮区的一次会议上,对教师提出了五点建议,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具有文化魅力的教师应当具有的品质:一是教师,须激情似火;二是教师,须爱岗敬业;三是教师,须师爱荡漾;四是教师,须功底厚实;五是教师,须开拓创新。
2、 建设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
我们前面说到,研究校园文化,就是研究校园中的各种关系。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夫子庙小学对教育的本质,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是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所理解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我们凤游寺小学,我们提出的“互动”的理念中,对师生关系也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平等与和谐、合作与交流、共生与发展是这个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多年来,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老师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学校,能够改变师生关系的,只有教师自己。因此,我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一位具有文化魅力的教师,您一定是这样对待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1)、在上课铃声敲响之前,您务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别忘了以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问好;下课铃声敲响之后,如有可能,您最好不要急着离开教室,也许学生需要您的帮助,当然,还不要忘了向学生道别。
(2)、您务必把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远离危险,远离伤害,切忌麻痹大意或心存侥幸。
(3)、教学是一种仪式,当您走进教室时,务必带着课本、教案和学生的名单;还有,希望您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带着欣喜进课堂。
(4)、教师的仪容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我们提议:美育,从教师的仪容开始;德育,从教师的言行开始。我们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着装,努力做到整洁、大方、庄重、体面;教师的言行切忌粗鲁、低俗,而应该文明、和蔼与慈爱,为此,我们提醒您除了注意措词,还需要注意说话的声调和音量。
(5)、我们提倡对学生激励性、期待性的评价。将讥讽、挖苦、轻蔑等变为宽容、惋惜和同情,当发现学生的不足时,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克服掉这个弱点,你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可爱。
(6)、如果您有吸烟的习惯,请不要在公共场合以及学生出没的场合吸烟;相信您会模范的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如“爱护我们的绿地,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
当然,每一个学校,都会个性化地对教师提出自己的要求。我们南京市凤游寺小学提出,我们的教师要“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夫子庙小学提出教师要“严谨善教,为人师表”。这些要求,正是靠一些具体的、细节的行动来显现的。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老师的作用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校园之美,源于教师之美;关于教师的自我修养,还有许多应有的话题:
比如,教师与读书,读书,是文化的关键词。创造的灵感与意识主要从读书来,读书会给你灵感、想象、思想,“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书籍是时代的波涛中的思想之船,把宝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双一代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不读书的人,思想永远会停止。教师不读书,教师的文化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教师与教科研,研究,是现代化学校中,教师应有的品质。有人说,教师的学习型文化,就是研究型的文化,还有人说,思索的习惯是教师的基本气质之一。教育科研,可以让我们理性的思考问题,聪明地解决问题,智慧地开创新的局面,让我们找到教师职业的归属感,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一个美国人说,教科研是教师的“家”,与熟悉的智慧在一起,我们才感觉到安全。我们对教科研的抵触,大都来源于我们的误解。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使得学校、教师实现双赢。
比如,教师与团队。我们处于一个倡导合作的时代,教师之间的协作,使得我们更有力量。教师要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角色转变。新课程的实施,靠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在我们学校,正在着力打造几个教师研究团队,如数学学科的“六人行”,语文学科的“师徒结伴行”等。当然,合作不意味着人云亦云,在我们学校的教师子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研究的批判性友人,据说在一个欧洲国家的宪法中写着:激辩与被批判是我们这个国家民主的根源。思想在激辩中形成并得到修正,坦然地接受观点的被批判,是雅量,更是我们逐渐深刻的催化剂。
还有教师与领导者,教师与规范等等。每一方面,都可以有值得思考和斟酌的话题。老师们,在校园这个传承着文化,创造着文化的地方,如果我们需要选择一种生活的姿态,那应该是“快乐地文化着”。是的,我们的工作总是充满劳绩,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这方教育的天空里,让文化涵养我们,对教育永远怀有赤子般的虔诚,对孩子永远怀有诚挚的师爱,在我们的的心弦上就会永远奏响着创造者的欢歌,有文化相伴,我们总是先于春天抵达春天,微笑着工作,幸福地做一个文化人,校园因文化而美丽。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有人说,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的理念,这话也对,也不对。对在,校长肯定是学校精神的引领者,校长的办学思路最具有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可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精神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不对在,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从产生到实践,是一个过程,它一定源自于这个学校的文化基础,一定表现在教师的行为上,一定在学生的发展上开花结果。我们以为,校园精神的确立,可能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校园精神是可以建构的。
校园精神,当然不是拍脑袋一想,就可以确立的,但我们也不要排斥校长试图建构学校精神的做法,教师不要对自己参与校园精神的建构没有信心。学校的精神体系是可以建构,要不然,那么多学校的感动、鼓舞、凝聚人的校园精神是哪里来的?
2、校园精神建构的途径之一——本位开掘与历史叙事
要在学校原有的特色和长期积淀形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深化。文化的产生与演变是复杂而又漫长的,校园文化亦是如此。每一所学校在诞生与发展的进程中,都会生成、积淀一些文化的基因,进而对身处其间的人们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认为,一所学校营造校园文化精神的过程,是在原有基础上总结、提炼、发扬的过程。如果完全抛开学校原有的、已经形成的一些风气,全部重新开始、从头再来是不明智的做法。历史叙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它一般有着这样几个步骤:
(1)学校历史叙述。可以组织一些熟悉学校发展的人,请他们讲述至少三个学校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比如:你认为对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你认为过去对学校贡献最大的是谁?他们身上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畅所欲言,最后,找出重复率多的故事,把它加工完成一个完整的学校故事。
(2)教师、学生听故事。将整理好的故事讲给教师、学生听,然后讨论:这个故事你熟悉吗?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深切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难忘,为什么?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3)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与展开。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提炼校园文化精神。找到最能代表这些故事的精神的词汇,进一步加工,就是校园精神。
在一些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学校,历史叙事的模式更为适用。比如南京的南师附小,他们总结斯霞老师的光荣的从教经历,就可以凝聚出学校的校园精神。
2、学校精神建构的其它途径。
学校精神的建构,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如理性架构,在全面把握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出校园精神的初步结构,然后全校教师、学生开展讨论,这也是可以的;再如专家引领,请一些专家来,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未来会诊,提出参考的意见,然后在全校开展讨论,最终形成校园精神的架构。
3、校园精神的形成一定要经过教师、学生的讨论、参与。这样,认同度才高。校长的理念不见得是教师的理念,因此,我们怎么样让自己的办学理念、精神文化深入到教师的骨髓里去,影响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他没有参与,就不能保证他的赞同。
4、校园精神是可以不断完善的。我们不要以为校园精神一旦制定下来就不能动了,100年坚持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有新的内涵融入进来,一定会有新的思考。但是,一所学校不断地变化自己对校园精神的主张,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也是灾难性的。校园精神的完善要创新,但不能不传承。
六、校园文化的保障
制度文化,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因素。它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仔细地研究,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不想说,制度应该怎么样去制订并形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因民主的参与而让它更具执行力;也不想说,制度和规范是通向人本管理的必经之路。我想说的是,制度文化如何与校园精神文化相契合。
从本质上讲,学校制度文化承载或表达的都是精神文化。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精神诉求,理当有具有自身特点的制度文化。多年以来,制度建设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并不高,比如学校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学校章程》,近十年来也才逐渐在学校中开始订立。还有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说,一些学校把别的学校的制度拿去,改个校名,就成了自己的制度,人家制度制定的背景他是不得而知,能不能在自己学校执行,也是打个问号的事情。
1、好的校本制度,一定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为自己的校园精神文化服务。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的芮火才校长,是一位名校长。他始终贯彻学校“教育就是服务”的精神文化,他们学校的制度,就闪现着“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举个例子:
这所学校以前对教师每学期的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看一本学校指定的理论书籍,要记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后来芮校长反思,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教师的制度,不符合“教育就是服务”的基本理念。就把它改成: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读一本书,内容不限,如果想读的书找不到读本,可以申请学校为其购买,也可以自行购买以后到学校报销作为图书馆藏书,读书笔记可写可不写,愿意写的也可长可短。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教师自愿参加,自由发言。这样的读书制度尊重教师的人格,既符合教师的需要,又起到引领作用,教师对其没有逆反心理,反而乐意参加。
再比如,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们的制度有没有去保障它?还是仅仅是一句口号?为每一个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我们就制定了我们学校教师的“六每规范”,受到南京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赏:
(1)每学期对每生至少家访两次,这是指零距离的了解家庭情况,而不是去“告状”;(2)每月与每生至少有一次亲密接触,拍一拍肩、握一握手、摸一摸头,教师体态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我”。(3)每周每生至少受到一次表扬,这个表扬是较为隆重的,区别于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表扬。(4)每日每生至少参加一次班级特色活动,课前几分钟的班级特色活动要天天开展,人人都参加。(5)每课每生至少发言一次,提醒教师课堂上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6)每生在班级要有展示的空间。
还要制定教师的发展规划,明确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提供哪些支持,进行签约式的培养,学校签章,教师和分管领导签字,形成文本的东西来约定它,这样的制度保障,就体现了“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这个理念。
2、好的制度,要从文本走向文化。制度制定下来以后,并不是就有制度文化了。很多学校都有制度汇编一类的东西,有些制度还张帖起来,挂在墙上。但是,这也仅是有制度了,制度有没有发挥作用呢?
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破坏制度,制度也不能朝令夕改。制度是不是文化,就要看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精神的制度能否得到实实在在地执行。有的时候,一些教师违反了制度,校长大多会心软,就会变通,一变通,再变通,制度就没有严肃性了。
我们的老师要知道,制度在制定的时候,你可以并且应当有权力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一旦确立了,教职工大会通过了,自觉地执行制度就是一种美德。我们不要去做马谡,要知道个性的存在,不应该以牺牲共性为代价。江苏武进星辰实验学校的校训是:严格而自由!没有严格,哪里来真正的自由?
七、校园文化的承载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什么是载体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校本课程。这三点结合起来,就可以为进入校园的人,十分明确地展现我们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风貌。
我认为,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要把握一个问题:要有学校的个性。个性就是特色,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说:“特色就是卓越!”个性是一所学校在实践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很好的完成学校共性的任务的基础上,独特的、具有冲击力的影响。学校不是肯德基、麦当劳,走进全世界任何一家,你吃它的产品,口味都是一样的,环境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走进两所学校,它什么都是一样的,这将失去多少趣味。校园文化建设,讲究的是合而不同。合,具有普遍性,符合先进教育文化的需求;合,又是不同的,是有个性的,有特殊内涵的。伊宁外国语小学,鲜明地提出打造“英语校园”,这就是个性。我们秦淮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组,出现了一批有个性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主题,如夫子庙小学的孔子文化,考棚小学的翔宇文化,我们凤游寺小学的凤凰台为主题的教育文化等等,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有人诟病,说现在学校的校长太注重把学校搞出特色,有些功利。功利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的特色建设有根有据有利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就不要怕别人说你功利。
如果学校的特色植根于学校多年的办学积淀,植根于区域文化的鲜明特点,植根于学校资源的优势,它就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1、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形部分,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内核"的载体。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学校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作为学校教育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发挥着多重教育功能,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学校物质文化的创设。
遵义新舟小学:立足沙滩文化,着力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形象,让置身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以“沙滩文化”作为校园的形象追求,沙滩文化名人命名班级,沙滩文化名人石像、沙滩文化长廊等,对置身校园的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营造出 “一草一木皆能育人,每时每刻皆可育人”的环境文化。
余庆县龙家中学:在校园里塑立了“孔子授徒”的花岗岩塑像,孔子手执书卷,微微颔首,关切之情,跃然眼前,生动地传达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主题,与学校校园相映成趣,营造了浓浓的学园氛围。
石阡县甘溪小学: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每一间教室的墙报、图书角、摘星榜、墙壁都在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走在干净整洁的地面上,淡雅美观的外墙,开阔舒适的操场,功能齐全的教室,充满童趣的图书馆……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有家的感觉。
校园物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我们熟悉的是建筑、墙壁和设施。我们还可以换个视角去看校园物质文化的个性。
比如色彩。我们的校园,对于自己的色彩有没有主张?它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学校的建筑、学校各种文本、植物、学生的校服、校车等方面应具有色彩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声音。对学校而言,很多学校在校园里引入了音乐来取代传统的铃声。为了让古典音乐在中学生中更加普及,德国萨尔州的一个高级中学从10月12日开始推出新举措:叮叮当当的上下课铃声要被古典名曲所取代。以后学生们将踏着交响乐或歌剧的著名咏叹调进出教室。这所高级中学准备了一张光盘,内有200个乐曲的节选。曲目都是耳熟能详的名曲,从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到海顿的交响乐。每天通过遍布校园各处的扩音器播放,同时还在黑板上公布有关曲目和作曲家的介绍。这样学校的铃声不仅轻松高雅,而且起到了音乐教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可以通过播放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古典的、现代的、温馨的、欢快的。当然,我们要注意所选音乐是不是合适,听说有一所学校用《吉祥三宝》来代替学校的音乐铃声,我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但是,他要传递的是什么呢?
比如标识。学校的学校的标识,是学校形象的标志,是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中小学应注意“学校形象设计”这一细节。在文本的封面,在茶杯上,校服上,校车上在学校的每一件产品上,打上自己的标识,体现学校的形象意识。标识,是文化的象征,是校园文化的代言人。
2、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的校园文化,最终还是要传递给学生,去影响和熏陶学生。那就必须让孩子去参加活动。杜威说:我认为学校应当把活动呈现给儿童,并且以各种方式把他们再现出来,使儿童逐渐了解它们的意义,并能在其中起着自己的作用。卢梭说:老师的心中热情洋溢,他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孩子,他以为使孩子注意那些触动他本人的情感的地方,就可以使孩子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完全是愚蠢的想法!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孩子看到了各种景物,但是他不能看出联系那些景物的关系,他不能理解它们优美的谐和。要能感受所有这些感觉综合起来的印象,就需要有一种他迄今还没有取得的经验,就需要有一些他迄今还没有感受过的情感。如果他从来没有在干燥的原野上跑过,如果他的脚没有被灼热的沙砾烫过,如果他从来没有受过太阳照射的岩石所反射的闷人的热气,他怎能领略那美丽的早晨的清新空气呢?花儿的香、叶儿的美、露珠的湿润,在草地上软绵绵地行走,所有这些,怎能使他的感官感到畅快呢?如果他还没有经历过美妙的爱情和享乐,鸟儿的歌唱又怎能使他感到陶醉呢?如果他的想象力还不能给他描绘那一天的欢乐,他又怎能带着欢乐的心情去观看那极其美丽的一天的诞生呢?最后,如果他不知道是谁的手给自然加上了这样的装饰,他又怎能欣赏自然的情景的美呢?
所以,我们的校园文化的力量,千万不要以为给孩子们说一说,让孩子们看一看就能体会,就能受到文化的影响,那不成。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哪些独特的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才能让孩子获得体验和感受。
谈活动,我们就要谈到校园文化的仪式。我们来看一则被《人民日报》、《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的文化仪式:
夫子庙小学的开学典礼别具一格,200多名学生走进夫子庙大成殿祭拜孔子。孩子们听工作人员讲解孔子的教育典故和古代学童入学礼仪后,在孔子像前鞠躬参拜,程钢校长还给每个孩子发了两个红鸡蛋,寄托新年的祝福。第一次举行这样的开学典礼,同学们觉得既新奇、又神圣。程钢校长说,让小学生在开学第一天祭拜孔子,不仅是为了回归传统,更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熏陶孩子,激发他们求学的欲望。记者随机问了几名学生的感受,他们纷纷表示,亲身参与祭拜孔子的活动,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等道理理解得更深了,新学期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
那么,我们的校园有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仪式呢?抑或我们曾对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结业典礼、入队仪式等等学校的应有仪式进行过校本化的改造?这是我们值得关心的问题。
谈活动,我们还要谈到校园的节日。在“六一”,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学校为他们精心准备的节日庆典吗?在我们凤游寺小学,我们倡导的“为每一个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的理念,就引导我们,要尽可能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表演、展示中,让他在“六一”骄傲地展示在别人面前。还有国庆、元旦。
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给学生创造一些校园节日。我们学校有“小凤凰艺术节”、“奋飞科技节”、“小凤凰体育节”,给孩子创造大显身手的机会。
谈活动,我们还要谈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校园文化,我们学校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立足校园文化,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少先队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以个人或小队为单位,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周围搜寻所有具有一定年代的文物、古迹,采访了解历史的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整理出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家乡的诗词集结成册。类似的活动在整个社区造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这个活动,唤醒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走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并且接受熏陶。为了让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获得技能的拓展。校园文化与活动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它承载着校园文化的部分内容,同时,也彰显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我想,每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它一定会体现学校共同的、合教育方针的追求;但是,校本课程也应当成为塑造文化个性的重要部分。校本课程又应该是有规定性的。它必须含有哪些内容?课程怎么样实施?效果如何评价?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又必须获得哪些认识?经历哪些体验?形成哪些技能?要规定下来。在课程的学校权上说,应该形成必修课程,学生要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如我们的校本课程,将要规定学生会说多少个历史故事、会背诵多少篇诗词篇章、参观考察哪些历史古迹、进行多少次区域的社区服务、掌握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等。
当然,校本课程的个性和规定性,是建立在审慎的价值考量上的,简单说,这种“规定性”、“个性”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儿童的、关注发展的。这就需要首先建立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和教学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我想,朱先生心中理想的学校,就是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似乎很近,又似乎遥远,然而,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且思,且行,文化一定会成为我们自己最可夸耀的财富,我们的校园上空,一定会飘扬一面“文化”的旗帜。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