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

一、 生态德育的内涵

所谓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生态德育主要是针对传统学校德育所存在的种种不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的非生态性的弊端,适应我国中小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学校德育策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生态哲学原理和十八大报告精神,以生态情感和品德要素为切入点,以绿色学校创建为载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等行动为重要抓手,通过课程教化、环境感化、过程内化的基本途径,使中小学生获得符合德育要求和自身生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践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道德情感。


二、生态德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进程状态,而生态德育是实践生态文明的过程,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首先是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多年以来,认为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通过学校开展生态德育研究实验与课程教学,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们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就是对人的教育与培养,从而形成习惯。

另一方面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一部分人追求高消费,认为更多地消费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生态文明是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与此对应,人的生活方式则应该实行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这种生态文明状态下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通过生态德育途径来培育。

生态文明是一次观念的提升,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生态德育是一代人的培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未来。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应从青少年抓起。


三、德育是基础教育,它需要针对性、实效性,生态德育的提出的现实要求

生态德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就是生态性。生态德育提出的针对性非常鲜明,就是要克服传统德育的种种弊端。传统学校德育存在不少弊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对人的成长规律不够尊重,对其他生命不够尊重,对自然不够尊重,即缺乏生态性的理念和做法。生态德育追求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促进学生生态性的发展。


四、建立生态德育教学机制的重要性。

生态德育既是一种新的学校德育策略,又是一种区域(县域)性的德育机制。虽然以学校为实施德育的基本主体,但非常重视区域整体德育生态的营造,非常强调遵循区域统一的先进德育理念,按照科学的德育规律和整体部署策略,创造性地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并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区域整体德育生态营造密不可分。


五、生态德育的目标

生态德育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表述: “获得符合国家要求和自身生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快乐与和谐发展”, 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体现了德育目标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德育体现的不仅是国家的意志,时代的要求,德育还应该遵从人的成长规律,强调常规的基础行为准则,强调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化;在这一方面,传统学校德育强调是不够的。


六、学校怎样开展生态德育的研究与实验

2014年成都年会总课题组下发了“立德树人”课题研究的通知。总课题组近20年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工作为生态德育的研究与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模式,各级各类学校申报“立德树人”课题以《和谐德育论》等理论为依据就可以开展生态德育的研究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