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背景与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号召,全面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其目标是通过智慧课堂的应用,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体验。
二、建设模式与内容
合肥市智慧课堂建设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
模式一:以已建设的合肥市教育云平台为依托,以教室内无障碍交流互动与数据平台——课堂微型互动服务器为核心。为教师配备移动教师终端,基于合肥市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同步资源,让教师脱离讲台的束缚,建设移动教学环境。实现教室内的电子白板、PC显示器或投影仪等设备的多屏互动,同时探索学生自动设备的BYOD(自带设备)模式。
模式二:以班级为单位,在模式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微型互动服务器的跨平台立体交互优势。为学生配备智慧课堂学生移动终端、作业和动态评价平台、充电设备等软硬件产品。在教师移动授课的基础上,实现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学习数据汇聚和动态评价分析。
智慧课堂的建设内容涵盖了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包括教学支撑系统、教学互动应用系统、教师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学生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等;硬件部分则包括教室物联终端、教师移动终端、学生移动终端和移动充电车等。
三、应用实践与成效
多层次持续跟进式培训:为了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合肥市组织了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包括集体培训、入校培训和体验式培训等,确保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智慧课堂的使用方法。
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性联动:智慧课堂的应用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性联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抢答、投票、拍照分享等应用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利用云资源进行辅助展示;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批改系统减轻批改工作量,并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以便更精准地定位教学问题。
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智慧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掌握程度,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如微课、练习题等,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学情报告生成:智慧课堂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并生成学情报告。这些报告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为家长提供孩子学习的参考信息。
截至2024年1月,合肥市中小学已建成智慧课堂5553间,开课超过205万件,生成学情报告396万份。这些智慧课堂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
四、未来展望
未来,合肥市将继续深化智慧课堂的应用,计划到2025年完成高中、初中和小学五到六年级所有班级的智慧课堂全覆盖。同时,将进一步探索智慧课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还将加强智慧课堂在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应用探索,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转型升级。综上所述,合肥市“智慧课堂”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