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贵州省课题组实验方案(修改稿)
一、 课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详见www.gzdyw.com总课题组开题报告)
和谐德育研究,是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模式。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 “公正即和谐”的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的和谐思想。
和谐德育研究,是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模式。和谐德育研究对回答和解决新世纪、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继承、发展和创新。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思想文化、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造成“社会―人―教育”不和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的层面探索促进“社会―人―教育”和谐发展是和谐德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教育哲学中关于怎样认识人的和谐发展以及对教育主体等问题的研究,对构建和谐德育体系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 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详见www.gzdyw.com总课题组开题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合。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同时围绕中心课题设立了一批相关课题。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8号和16号文件精神,坚持德育科研为德育决策服务、为德育实践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 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德育科研生力军的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城乡家庭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流动型家庭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人员和家庭的流动还带来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稳定型家庭问题。在生活安定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相当数量的家长只重孩子的学习,忽视品德和人格培养,有的则放任娇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第三,特殊家庭问题。主要是离婚和再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发展存在较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从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看,多年来教育改革虽然取得重要成就,但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还存在突出的问题。第一,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第二,应试教育持续升温,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三,德育体系尚未形成,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呼唤,是本课题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背景。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以《和谐成长。德育》读本的应用研究为载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规范班、团队活动课;以《成长册》的应用研究为载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使“十二五”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四、 组织机构及原则
1、顾 问: 詹万生 总课题组组长
齐 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书记
王海明 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博导
袁荣贵 原贵州省政协常务副主席
卜茂生 原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翟荣凯 原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2、领导小组:
组 长:李从彬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副 组 长:安斯寿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邹声明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刘 华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秘 书 长:安斯寿 兼
副秘书长:邹声明 兼
刘 华 兼
课题组核心领导成员:李从彬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安斯寿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邹声明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刘 华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刘建民 都匀市委书记
娄胜霞 遵义师范学院副院长
陈明刚 毕节学院副院长
郭万才 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纪委书记
胡朝映 黔南职院院长
田景余 遵义职院副书记
王先华 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黄国刚 铜仁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 勤 贵州师范大学附中书记
3、主要成员: 王运祥 肖德洪 陈我俐 李卫莲 曾令广 王献春 蒋文祥
郑周红 杨 勇 杨亚斌 雷国祥 杨茂生 龚定文
陶朝霞 黄 艳 杨胜越 龙安焕 熊 丽 袁翼德
田茂昌 彭鹏飞 谭化成 蓬国祥 石长春 张光明 谭 松
艾春梅 任保平 肖仕渠 张绍伦 姚云明 代昭敏 张 勤
张枝权 谢学奎 李仕灿 郑 刚 熊友国 廖明珍 杨天平
夏 俊 柳发源 王官付 吴朝中 简发斌 黄光杨 陈文忠
陈桂兰 王耀华 金 丽 赵田发 李 娟 吕天泽 陈月平
4、专家组成员: 王宇红 田 芳 费怡英 刘明华 曾令广 李卫莲 毛 伟
杨香云 杨光福 刘昌华 贺 明 潘 渊 张崇荣 易宏玲
杨光炎 潘存有 王晋勇 邓 海 李以谦 张 钦 吕 伟
陈 娟 莫卫文
龙妮娜 姚思勇 杨亚斌 王源文 袁德翼
廖忠义 黄万红 龙卫海 唐继彬 彭鹏飞
刘昌富 赵田发 石长春 刘荣英 陈文忠
张 云 刘仁奎 杨胜才 吴展模 梁 琼
陈守仁 田智勇 肖仕渠 姚元明 夏 俊
肖仕华 谢学奎 张进怀 余春芬 马学琼
廖 英 牟真才 王 琴 王发礼 李 立
刘冬梅 张丽萍 梁 浩 陶朝霞 李明非
曹 丽 汤 剑 艾春梅 王关付 雷崇先
张 霞 刘雪平 叶明洪 周桂琴 向朝芳
吴世中 史小锋 罗光建 龙安焕 林跃生
许兴荣 刘 华 邹声明 安斯寿
5、办公室:
(1)、 课题研究管理秘书处:贵阳市金阳新区黔灵山路世纪城金源国际财富中心D-10-5号
(2) 、工作人员:冯丽君、杨燕平
6、工作原则:
(1)、贵州实验区根据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的要求在总课组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工作。
(2)、各实验县(市)成立课题组,拟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省指导中心和市、州、地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工作。
(3)、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对省内各实验区及其县(市)校子课题单位的指导、培训、规划、管理。
五、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1、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运用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
2、二个主体:学生是参与实践受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学生的主体。
3、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
4、三原则:活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5、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
6、四个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新形势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运用《和谐德育》读本和《成长册》要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实际相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操作过程,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与实验步骤总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2月以前)
各实验单位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对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共识,提出各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中师‹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管理和评价的具体要求,形成实验研究方案,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制度,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做好实验工作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7年2月)
1、根据课题方案制定的具体内容、措施,实施课题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可参照
行动研究法“计划—执行—审查”三个环节,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实现研究目标并初步总结研究成果。
2、作好各阶段的资料总结,撰写专题论文,实验报告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3月——2017年8月)
各实验县校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本地区课题组组织对实验单位进行评审、鉴定、结题。同时在2017年12月前本实验区接受总课题组的评审鉴定结题。
七、 研究成果
(一)成果形式
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2、构建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
3、构建学校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
4、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5、德育活动课教案、活动方案、活动音像资料等
6、教育随笔
7、教育案例分析
8、《德育.和谐成长》系列读本的修改意见、《成长评价手册》及教学参考资料选编
9、课题研究论文
10、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11、课题结题报告
12、调查分析报告
13、《贵州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每年一册)
14、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贵州德育网》
(二)研究成果的质量要求
构建的德育目标体系: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
构建的德育内容体系: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目规范,形成序列;要素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
构建的德育途径体系:德育途径,对应内容;一项内容,多条途径;有主有辅,协调分配;分工合作,形成全力。
构建的德育方法体系:根据内容,对应途径;多种方法,优选组合;辩证思维,法无定法;留有余地,鼓励创新。
构建的德育评价体系:三级评价,体系健全;指标体系,科学简明;认真研究,评价原则;正确掌握评价方法。
德育活动课的音像资料,要有示范性。
教师撰写的实验教案,德育活动课的方案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八、 课题的组织及管理
本课题采取的是四级实施及管理的办法,课题组由实验学校、实验县(市)、省、全国四级构成,总课题组为课题最高指导机构,负责对全国各实验区的指导和管理。
1、省课题组的主要任务:
(1)、负责本实验区所属单位的子课题申报、管理工作。依据总课题组和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的要求,制定本实验区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和具体方案,上报总课题组,完成总课题组布置的各项任务。
(2)、定期总结本实验区研究与实验情况,每次研讨活动形成的“研究动态”或“简讯”上报总课题组,组织重大活动通报总课题组。
(3)、定期对本实验区所属课题单位的实验研究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评估、帮助实验单位解决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4、)组织对本实验区所属单位阶段性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并向总课题组报告、推荐优秀成果。
(5)、组织召开一年一度的课题负责人会议;组织召开一年一度的课题研讨年会。
(6)、组织一年一度的课题研究成果申报。
2、各实验县(市)、校课题研究按照省德育指导中心和所属实验区的要求具体开展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在人力、物力、经费上给予积极的协调和支持,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落实“四项工作制度”。
九、 宣传媒体
1、总课题组主办的《新德育》、《中国德育网》为主要宣传媒体。
2、贵州德育课题研究指导中心以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德育网》为宣传媒体。
3、贵州德网网址:http\:www.gzdyw.com
十、地址与通讯:
地 址:贵阳市金阳新区黔灵山路世纪城金源国际财富中心D-10-5号
邮 编550022
电 话:0851—5288511 5828969 4878248 4879679(传真)
工作邮箱:gzdyzx@21cn.com
贵州和谐德育课题研究指导中心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
2010年11月9 日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