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吉利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积极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等发展战略。通过升级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倡导赛教融合理念等多元途径,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以高质量产教融合助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聚焦产业需求 特色资源共融共通
学院聚焦产业需求,明确培养人才的核心定位,强调专业特色与改革,以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协同推进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升级。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核心定位。学校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以数字化为引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队伍建设为支撑,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化改革为抓手,遵循“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彰显特色”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强调专业特色与改革。汽车工程学院在PDCA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施5C模式的人才培养;智能科技学院在CDIO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体系一机制”质量保障模型;航空航天学院坚持与产业对接办学;商学院坚持培养“宽专多能”的新时代数智人才;教育学院坚持学科交叉的建设路径,将汽车文化、汽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再其次,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学校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商业航天、集成电路、储能技术、区块链”六大新赛道,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方式、新路径,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赋能协同推动学校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最后,整合特色资源驱动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升级。学校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多方资源聚力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增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学校与多家汽车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从中国汽车的New Era看新质生产力》《何以中华——探寻中华文明璀璨一颗“星”》等作品,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并陆续在网络平台展示。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思政课堂学习的自发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切实推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瞄准项目实战 校地企行协同育人
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以校企共建共研项目实战为关键抓手,探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优化升级,持续深化校、地、行、企协同育人。学校开营的“繁星计划”汽车新零售储备人才校企联培项目,以聚焦未来、培育创新、引领变革为宗旨,汇聚了汽车集团业务骨干担任授课教师,整合了行业内优质课程资源,达成了百万级重点项目的实战,通过以战代练,学生毕业即可胜任岗位,切实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职业发展指导和实践经验成长路径。此外,学校与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共建了“甲醇技术共研基地”南充商用车基地,双方依托甲醇技术共研基地,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在新能源实验室共建、实验及实习教学、“双师型”教师培养、导师聘任、教学案例编写、横向项目共建六大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题,带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库支撑。
锁定学科竞赛 倡导赛教融合理念
学校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力,积极倡导赛教融合理念。学校积极面向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根据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学生日常训练、教师辅导与专家指导的“三位一体协同”方式,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学分体系、考核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点,有利于加速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达到课程高阶性与竞赛创新性的同频共振,推进竞赛内容与科研成果融合、学赛融通、能力融合,进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例如,在运动康复专业学科竞赛建设中,学校积极参加了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在本科组团体、个人全能、个人运动防护技术及个人肌肉骨骼康复等赛项中喜获佳绩。此外,在四川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四川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四川省民办高校体育联盟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国家和省级赛事中均荣获佳绩。学科竞赛佳绩检验了学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效,进一步助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