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精美·责任 ——又悟新教材

       经过两轮的使用,笔者对由张翼分健、张笑庸主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又有了新的感悟。作为新教材的使用者,解读教材的编排体系,领悟编写者编写的意图,对于把握教材和进行教学是很重要的。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吉林省中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聆听了专家学者们对新教材的精要剖析,感悟到此次重新修订的版本有如下几个特点(仅以《语文》七年级(下册)为例):

  加大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比重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材编写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本册新教材增强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比重,增添了诗歌四首,即陈毅的《梅岭三章》,光未然的《黄河颂》及朱德的优秀散文《母亲的回忆》等几篇思想内容俱佳的优秀篇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升道德水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意义的。

  注重积累

  编者在“写给同学们”的序言中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途径。”本套教材注重学生篇章生活,思想感情的积累,重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涵养真善美的情操,在书海中徜徉,在社会生活中锤炼,在大好河山中畅游,让学业生自己去感情优秀作品,诵读优秀的经典诗文,在作文教学与语文活动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感悟自然,感悟文学与艺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为此,教材的每课课后练习,都设置了“积累”板块,在整套教材中设置了三次“拓展”板块,为学生搭建了积累平台。

  三、“取法乎上”,美文熏陶

  “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只有用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精神产品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会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成果。就是说,对学生情操的陶冶,能力的培养,灵性的启迪,一定要在高层次下进行。课本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美仑美奂的结晶,在学生们阅读时就如同与大师前辈们对话,不仅能领略到他们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还会受到灵魂的洗涤,美的熏陶,当然,只凭课内的十几篇文章,还远远不够,还应适当增加些课外美文欣赏。

  灵性的启迪

  启迪学生的灵性是语文老师经常想做却很难做好的一件事,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传统的教材教法大都以老师为中心,单方面发展学生智育,仅限于课内知识的理解,老师灌输,学生接受,而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德智体美全方位扩展,学生由孤立的地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创见,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因此,教材的课后习题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板块,让学生自己充分想象,不设立标准的惟一答案,老师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和答案,确实错误的也要积极引导,保护学生的灵性。

  重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

  “新课标”规定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写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性文章”。编者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此,编者在教材当中穿插了“表达和探究”两大板块,在“表达”板块中设置了六次作文训练和两次口头交际训练,在“探究”板块中设置了两次“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这就为学生读写能力搭建了训练平台,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解除头脑禁锢,使学生说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打破传统僵化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现和发展个性。

  整体教材虽只薄薄一册、百余页,却有一种厚重感,责任感,她既注重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观点和时代意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只是对《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点粗浅认识,相信,随时教材的不断修订,新教材一定会更加精彩,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