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内容和形式适宜,容量适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五、载体形式
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如文学、历史的名著名篇,科学典籍,作为欣赏对象的经典艺术作品等。
(二)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如历史人物和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等。
(三)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如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四)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五)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包括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技能、技艺,如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以身体运动能力为主的技能、技巧,如传统体育、武术、杂技、游艺等。
(六)其他文化遗产。主要指前述五种形式以外的传统文化遗存,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艺术品、文献、手稿、服饰等可移动文物。
六、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通过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关注习俗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二)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通过临摹名家书法、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线索、欣赏传统艺术、参与礼仪活动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初步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实事求是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尊重各民族传统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及重要学术、艺术流派等,使学生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通过阅读观看经典作品、文化考察与专题研究等学习活动设计,培养学生严于律己、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七、学科安排
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一)语文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二)历史
历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主要载体为遗迹文物、神话传说、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
(三)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为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
(四)艺术
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形成系统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等;二是特色技艺,具体包括年画、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戏、木偶戏、服饰等适合进入学校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载体形式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舞龙、舞狮、荡秋千、踩高跷、竹竿舞等)、武术、中国式摔跤、跳绳、毽球、珍珠球、赛龙舟、传统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等。
(六)其他
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成就、文化遗存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组建以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合理性、准确性与系统性。
(二)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从本学科育人定位出发,明确本学科各学段具体内容、载体形式等,充分发挥各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地方课程教材实施细则,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加强培训把关。组织开展编写、审查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附件:各科具体要求
附
各科具体要求
一、语文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小学低年级
(1)从识字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基础。启发学生初步认识汉字形义音关系,意识到书写工整的重要性,引领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初步认识汉字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2)围绕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诵读古诗词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与节律美,学会待人接物基本礼节,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体悟其中的爱国情怀。
(3)选取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等阅读材料,启发学生理解蕴含其中的做人道理,帮助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品质。
(4)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重要价值。
2.小学中年级
(1)围绕汉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熟悉笔、墨、纸、砚等常用传统书写用具,理解并实践基本的书写要求,形成认真的书写态度。指导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引导学生接触楷书经典碑帖,认识到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通过分主题整理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诵读古诗文经典篇目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结构美与意境美;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语言材料和经典篇目背景资料,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3)选取名人传记、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经典篇目,开展寻找历史文化中的榜样、探究爱国情怀等读写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体悟其中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
(4)组织口语交际活动,讲历史人物故事、爱国故事、传统美德故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探寻中华精神、荣辱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3.小学高年级
(1)从文化的角度解释汉字,联系汉字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增加识字量和追求写字美观的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做到汉字书写端正美观;引导学生通过临摹和欣赏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独特之美,增进对汉字的美感体验。
(2)通过分主题积累人文典故、文化常识,诵读古诗文经典篇目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增强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3)选取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名人传记等阅读材料,开展对联欣赏、撰写等传统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力量,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4)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围绕字形的演变、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先贤志士的成长经历、文化遗址的历史变迁、民族艺术的影响力等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发展变化。
4.初中
(1)立足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握汉字的书写艺术,逐步提高写字美观要求。引导学生关注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学习多角度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体悟汉字魅力。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格律知识,感受其节奏美、意境美和意蕴美的融合。围绕文学、文化经典篇目的诵读,启发学生体悟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会欣赏、品味中国文学作品,理解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谦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3)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熟练使用成语、格言警句、人文典故等语言形式,引用古诗文辅助表情达意,感悟并实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参加并记录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探究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5.高中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字的时代性,自觉维护汉字书写规范,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健康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结合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学习,通过欣赏、临摹名家书法作品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形成书法鉴赏和书法作品创作的初步经验。
(2)通过诵读并分类积累古诗词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境美与哲理美。引导学生选读并研习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提高审美品位,把握思想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特点,理解知荣明耻、见贤思齐、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学、文化以及传统思维方式对世界的影响。
(3)引导学生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引用古典诗文和文化典籍,自觉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特点,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初步形成文化自觉的意识。
(4)开展专题性的梳理探究活动,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学术论著、跨文化等专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初步形成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多角度分析文化现象和观念,形成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识。
(5)组织学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组织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注意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初步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领悟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意义价值,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
二、历史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历史记录保存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中学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遗迹文物、神话传说、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初中
(1)介绍史前时期中国境内典型文化遗迹,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讲述代表性神话传说,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
(2)选取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作品中的名言名句,使学生初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法自然、讲仁爱重民本、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养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好学深思等美德。
(3)讲述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介绍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其在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中的奠基作用。讲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讲仁爱、重民本、惠民利民等思想观念,感受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讲述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介绍古代著名史学家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认识中国古代以史为鉴的治理传统、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介绍古代诗歌、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成就,使学生认识其独特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介绍古代科技成就,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人的独特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介绍中医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医在救死扶伤、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学习医者的仁爱之心。介绍武术流派的形成,使学生认识武术在强身健体和培养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方面的作用。
(6)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积极、健康的内容,懂得感恩,志存高远,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2.高中
(1)介绍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础。列举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表现,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永续的精神内核。
(2)介绍《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以及战国时期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兵家代表性作品及主要观点,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强化尊重自然规律、尊师重教、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勇敢坚韧、热爱和平等意识。介绍理学的主要思想,使学生认识其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理念,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3)介绍科举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介绍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文化价值追求。
(4)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体例结构的创新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其对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介绍诗歌、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爱好,具备一项特长,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介绍中医经典名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认识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天人和谐等思想。介绍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功理功法和武德,树立习武强身、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养成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
三、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丰富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择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小学
(1)围绕行为习惯养成,选取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人物事件、格言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做人道理。
(2)围绕认识理解社会,选取反映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经典故事、人物事件、格言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徙木立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
(3)围绕认识国情,选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文物建筑和民俗风情,如四大发明、紫禁城、长城、春节习俗、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等,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初中
(1)围绕个人品德修养,选取反映优秀道德品质的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如“季布重诺”“吾日三省吾身”等,促进学生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
(2)围绕认识理解社会,选取体现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和责任担当的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帮助学生深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形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
(3)围绕认识理解国情,选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文物建筑和民俗风情,以及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3.高中
(1)围绕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选取中国历史演变中的经典故事、重要事件和格言、名句,如“启伐有扈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坚定理想信念。
(2)围绕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孔子“富民”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重要价值,体会惠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观念。
(3)围绕理解国家和社会治理,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肝胆相照”“法者,治之端也”等,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人治国安邦的智慧,体悟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的思想理念,厚植家国情怀。
(4)围绕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成就,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品、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文物建筑,如“文化”词源、敦煌石窟等,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定文化自信。
(5)围绕理解认识世界,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如“物无孤立之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帮助学生把握理解世界本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传统智慧的认同感。
四、艺术
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中小学艺术课程丰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内容,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中华传统艺术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等;二是特色技艺,具体包括年画、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戏、木偶戏、服饰等适合进入学校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小学艺术课程要从中选择适当的载体形式,呈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内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求。
(二)学段要求
1.小学
(1)小学低年级。基于艺术与游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活动主题,选择儿歌、童谣、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古代诗词等简单明快、朗朗上口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咏鹅》;选择主题简明、技法简洁的歌曲、舞蹈、戏曲、绘画等综合性艺术作品,如《十二生肖歌》;选择情节简短、形象生动的动画片、故事片、纪录片、专题片等影视艺术作品,如《大闹天宫》(动画片)。学生通过接触、体验、表现这些作品或作品的片段,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内心喜爱之情,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2)小学中高年级。在音乐部分,选择主题思想鲜明、音乐表现技法上有初步要求的民歌民乐、民族民间舞蹈、经典戏曲的片段以及近现代作曲家雅俗共赏的作品等,如《阳关三叠》(古琴曲)、《千手观音》(舞蹈);在美术部分,选择主题突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类别包括中国画、书法、雕塑、建筑、民间美术(如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木偶、陶艺、服饰等)等,如《步辇图》(中国画)、《兰亭集序》(书法);在戏曲影视部分,选择情节丰富、角色鲜明的作品,如《宝莲灯》(动画片)、《铡美案》(京剧)。使学生初步掌握与传统艺术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法,体会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具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愿望,增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2.初中
初中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影视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在音乐部分,选择比较完整的戏曲唱段,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歌民乐,以及近现代的经典创作,如《春江花月夜》(民族器乐);在美术部分,选择人文底蕴丰厚的标志性作品,如中国画《千里江山图》、古典园林中的颐和园和拙政园、书法中的《曹全碑》《张迁碑》,此外还有篆刻、雕塑、民间美术等;在舞蹈部分,选择寓意深刻、情感丰富、审美体验较深的民族民间舞蹈,如《云南映象》《丝路花雨》;在戏曲部分,选择情节饱满、人物多样的作品,如《赵氏孤儿》(京剧)、《包公赔情》(吉剧、秦腔);在影视艺术部分,选择层次分明、技术丰富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电视剧)、《千古唐诗》(纪录片);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选择结构明确、技术简单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2.0版,2010年)。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艺术史上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体验与创作中熟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爱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
3.高中
高中阶段艺术课程进一步加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性,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方面内容。
在音乐部分,选择民族精神气质浓郁的民歌民乐,以及对传统经典音乐再创造、再诠释的现当代作品,如《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作品);在美术部分,选择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综合度高,文化意蕴深厚的作品,如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在舞蹈部分,选择具有气质高雅、动作元素质感强、艺术意蕴多样化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红楼梦》;在戏剧(戏曲)、曲艺部分,选择结构立体、主题深刻的作品,如《屈原》(话剧)、《穆桂英挂帅》(京剧);在影视艺术部分,选择意蕴生动、技术复杂的作品,如《侠女》(电影)、《复活的军团》(纪录片);在数字媒体艺术部分,选择元素多元、方法多样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3.0版,2018年)。使学生逐步拓展艺术视野,形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系统认识,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体育与健康
中华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曾创造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体育运动形式和养生保健方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体魄强健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整个人类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纳入中华传统体育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择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舞龙、舞狮、荡秋千、踩高跷、竹竿舞等)、武术、中国式摔跤、跳绳、毽球、珍珠球、赛龙舟、传统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小学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游戏、武术、跳绳、传统健身功法等,体验运动乐趣;发展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健身方法和健康养护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热爱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增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
(2)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则,尊重和关心他人;能辨别体育和健康行为的优劣;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继承中华传统体育美德。
2.初中
(1)精选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武术、摔跤、跳绳、传统健身功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锻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魅力,享受运动乐趣;初步掌握1—2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和养生保健基本知识,自觉维护健康,养成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2)运用游戏、比赛和健身练习等形式涵养学生心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体育品德;继承中华传统体育美德,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3.高中
(1)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模块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其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陶冶情操等方面的科学性和独特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2)引导学生从武术与民族民间体育必修选学模块中选择自己喜爱和适合学习的1—2项运动进行学习,较为熟练地掌握其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强健体魄,形成1—2项运动专长,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
(3)通过综合性的运动练习方法、运动比赛等复杂体育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深刻体验运动和健身乐趣,促进其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发展,完善人格,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六、 地理
我国古人在地理探索与发现方面形成的成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地理课程教材中纳入我国古人在探索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积累的知识与成就,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领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感受人地和谐之美,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科学典籍、民俗、科学发明、古代工程、耕作技术、遗址、特色建筑及传统聚落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初中
(1)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介绍我国古人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创举,使学生理解人地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现实意义,初步建立人地协调观,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呈现我国在传统聚落、耕作技术、古代工程、文化遗址、建筑园林等方面的成就,多种事实材料(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人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初步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进而尊重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2.高中
(1)精选我国各个区域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如传统聚落、耕作技术、历法、古代工程、文化遗址、建筑园林、科技成就、人物事件、科学典籍等),通过对各类文化遗产的展示、分析,深入理解其精髓和实质,充分认识其现实意义。分析文化遗产中体现的人地协调思想,全面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广泛采用我国不同区域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作为地理情境素材,设计各种水平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地理学思想,体会中华民族独特智慧。
(3)为学生提供我国各个区域、各种类型的典型事实材料,多方面反映我国古人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介绍我国古人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理性认知,厚植爱国情怀。
七、数学
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成果,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中纳入我国传统数学内容,对于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我国数学典籍、数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及人物传记等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小学
(1)数与代数领域。在数的认识部分,介绍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算盘(相关运算口诀)及其广泛传播;在记数法学习部分,介绍我国古代算筹记数法等,帮助学生初步感悟蕴含其中的中国数学思维和表达方式,体会我国古人智慧与创造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图形与几何领域。在认识图形部分,引入我国古人发明的“唐图”(七巧板、益智图)、传统建筑,丰富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思想的认识,了解我国古人智慧。
(3)综合与实践领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园林、文化遗址、民间艺术,以及古代数学成就等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中华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4)数学文化等领域。设置数学拓展、数学文化等栏目,介绍我国古代卓越的数学成就和丰富的数学故事。如:《九章算术》等典籍的相关内容、我国古代数学中的分数及其四则运算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在圆周率部分,介绍祖冲之和刘徽的成就;在三角形面积部分,介绍刘徽、杨辉及其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中
(1)代数与几何领域。在正负数概念、勾股定理的发现和各种证明方法部分,介绍我国数学家关于几何证明的“出入相补”思想方法等。在与西方数学的比较中,让学生体会中国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及其价值,感悟中国的创造性智慧。
(2)综合与实践领域。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园林、文化遗址、民间艺术等作为背景材料,创设数学探究情境,设计综合实践主题,使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3)数学文化等领域。设置数学拓展、数学文化、数学探究等栏目,为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相关题材,并进行探究学习。如在方程部分,介绍《张邱建算经》中的“百鸡问题”、《九章算术》中的“五家共井”问题等;在几何部分,介绍勾股定理的赵爽、刘徽和梅文鼎等著名数学家的证明方法,结合相似三角形部分,介绍刘徽《海岛算经》中测高问题等。通过以上内容,丰富学生对中华数学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3.高中
(1)几何与代数主题。结合相关知识介绍相应的我国数学家,如结合二项式定理的学习,介绍贾宪-杨辉三角。在立体几何部分,介绍“祖暅原理”、数列(或级数)介绍《九章算术》和《张邱建算经》中的数列问题、杨辉的垛积术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史上的创新与独特贡献,感悟中国的创造性智慧。
(2)数学文化主题。进一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园林、文化遗址、民间艺术等作为背景材料和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在探索数学原理的同时,感悟其中的生活智慧与美学追求。
(3)建模与数学探究主题。介绍或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课题学习、展示报告等多种方式,研习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与思想方法,了解我国古代的算法化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八、物理
我国古人在认识物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物理课程教材中纳入我国古人在探索自然方面积累的知识与成就,对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创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我国相关科学典籍、历史故事、古诗词、技术发明、传统建筑等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初中
在物质的属性部分,介绍铸钟、冶铁及铁器的应用等中华传统技术发明;在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部分,介绍鲁班木工尺等中华传统技术发明;在机械运动和力部分,介绍如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科学典籍,赵州桥等传统建筑;在声和光部分,介绍天坛回音壁、传统乐器等中华传统特色技艺,介绍日晷、铜镜等中华传统技术发明和《墨子》等中华传统科学典籍内容;在电与磁部分,介绍司南等中华传统技术发明;在能量部分,介绍中华传统科技成就,如水力磨坊、舂等技术发明。在与西方物理学的比较中,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悠久历史,体会中华民族智慧及探索精神的特点及其价值,感受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领会中华民族惠民利民的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文化认同。
2.高中
在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部分,介绍古代度量衡、传统桥梁建筑等;在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部分,介绍《考工记》、水运仪象台等中华传统科学典籍、科学发明;在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部分,介绍鱼洗等特色技艺;在液体和气体部分,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改造和运用自然的独特智慧与创造,领悟中华民族革故鼎新、惠民利民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九、 化学
我国古人在认识与分离物质、合成物质、制造材料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化学课程教材中纳入我国古人在化学方面的探索成果和事迹,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我国古代化学探索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发明、材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初中
在金属与金属矿物部分,介绍青铜器和铁器中使用的金属材料,使学生认识新材料的制造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和改变生活方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部分,介绍制盐技术和醋的酿造技术,使学生认识基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分离提取某些成分或者制造新物质,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碳和碳的氧化物部分,介绍文房四宝之“墨”的主要成分、加工制造、性质特点和应用等,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人通过材料加工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人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感受我国古人的科技成就、特色技艺和独特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高中
在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部分,介绍“炼丹术”中的化学实践探索;在化学与社会发展部分,介绍陶瓷等我国古代灿烂的技术发明,以及《天工开物》等收录古代化学实践技术的科技著作;在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介绍湿法冶铜、冶铁技术等金属冶炼技术,以及火药等技术发明;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部分,介绍茶叶、豆腐等加工制作以及酒、酱油等酿造技术中的化学原理。使学生认识这些成就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民福祉、促进人类文明所发挥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十、生物学
我国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索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我国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究方法与实践成果纳入生物学课程教材,对于厚植学生文化底蕴、感悟中华民族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自然认识、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初中
在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介绍北京猿人、孔子鸟等化石及遗址;在生物的多样性部分,介绍《本草纲目》分类,以及古人的金鱼品种培育过程;在生物技术部分,介绍我国古人利用发酵原理制作腐乳、酸菜等食品的内容,以及农学的水稻、粟、大豆、茶树等作物栽培技术;在健康地生活部分,介绍我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如针灸等),以及我国古代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科技成就(如用人痘预防天花、利用艾叶预防治疗瘟疫等)。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了解我国古人的智慧,感受我国古人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2.高中
在遗传与进化部分,介绍严复翻译《天演论》过程中融入的我国古人的进化思想;在稳态与调节部分,介绍我国古代麻醉技术方面的探索和成果;在生物与环境部分,介绍我国古代“桑基鱼塘”传统生态农业以及“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技术;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部分,介绍我国古代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腐乳等食品的原理,以及扦插繁殖等传统农业技术实践成果。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人在认识、利用自然方面的智慧和探索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十一、科学
我国古代科学探索历史悠久,丰硕的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将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成就纳入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对于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智慧和探索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科学故事、时令节气、古代工程、技术发明、传统医药、遗址和文物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学段要求
1.小学
(1)生命世界领域。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特色技艺,如在农业选种、茶叶、豆腐、养蚕及微生物酿酒、制醋等方面的探索,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人对自然的利用,体悟其智慧与创造。
(2)物质世界领域。在材料部分,介绍我国古代在青铜制品、铁制工具、陶瓷、丝绸纺织等方面的技术成就;在运动与力部分,介绍我国古代农具、杆秤、反冲式火箭等工具的发明与实践;在能量形式部分,介绍我国古人在磁学、热学方面的成果,如孔明灯等,使学生感悟古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智慧,体悟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源远流长。
(3)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在天文观测方面,介绍我国古代宇宙观、二十四节气、日晷和圭表等;在地震测量方面,介绍相关科技成果,丰富学生对我国古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
(4)技术与工程领域。在技术方面,介绍我国古代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造船等重要成就;在工程方面,介绍紫禁城、大运河等著名工程,帮助学生感悟我国古人智慧和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初中
(1)生命科学领域。在生物与环境部分,介绍我国古人在认识自然环境与生物关系时所展示出的智慧,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在人的健康部分,介绍我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如针灸等),介绍我国古代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科技成就,如用人痘预防天花、利用艾叶预防治疗瘟疫等,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了解我国古人的智慧,感受我国古人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物质科学领域。在物质的分离与变化部分,介绍我国古代火药、制盐等技术原理;在电与磁部分,介绍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体悟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
(3)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在星系部分,介绍我国古人对二十八星宿以及彗星的记载;在气候部分,介绍我国古人对自然气候的观察和经验认识,如“瑞雪兆丰年”;在地球部分,介绍地动仪及其原理,帮助学生体会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十二、技术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将我国古代技术发明、传统技艺等内容纳入高中技术课程教材,对于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载体形式
选取技术发明、文化遗址(工程、建筑)、历史人物、经典著作、经典器具、传统工艺、生活技艺等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
(二)高中阶段要求
1.在技术知识方面,介绍我国古代技术发明的典型案例,如泥活字、长城砖墙黏合物质等,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的原理、思想,体会我国古人的创造性智慧,培养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2.在技术实践方面,介绍我国传统工艺、生活技艺等,让学生亲历襦裙套装、旗袍、狮子头、东坡肉、糍粑、龙舟、埙、笛子、箫、云梯、鱼洗铜盆等制作活动,学会中国服装缝纫、食品烹制、乐器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3.在技术文化方面,介绍我国古代文献中含技术专题的经典篇目,如《考工记》中的“金有六齐”篇目、《梦溪笔谈》中泥活字制作篇目等,原文呈现我国古代的技术发明成就,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文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