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内蒙古财经大学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构建立德树人育人体系、打造全过程就业服务链条、整合全方位优质就业资源、强化重点群体帮扶、推动就业综合评价改革五个方面发力,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为靶


  构建立德树人育人体系


  学校确立由培养学生毕业转变为培养学生毕业和就业相结合的目标导向,教育学生“毕业是前提,就业才是目标”。主动研判就业市场需求,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制度,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入手,抓好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强化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和扎实实践,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高位稳定状态,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公开发表高质量就业论文14篇,自编出版《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2部,围绕高质量就业开展课题研究21项,制定完善《内蒙古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等就业创业相关制度10余项。


  环形贯通


  打造全过程就业服务链条


  学校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全年解决就业、全程指导就业的工作格局。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贯穿学涯全阶段,将实习实训走深走实,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找准定位,提升能力,打造“课程+指导+比赛+咨询”的全链条生涯教育。2024年,组织8场86人次的校内外就业指导师资培训。邀请企业家走进课堂分享14次,开展就业育人活动233场次,累计1.3万人次参加,建设了16个职业生涯咨询室,覆盖15个学院。举办大学生生涯体验周活动,4000余名2024级学生参与。组织了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简历设计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毕业生娜仁花获“基层就业卓越奖”荣誉称号。


  纵向延伸


  整合全方位优质就业资源


  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科学谋篇布局,坚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与自治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学校专业实际相结合,强化就业市场建设。加强与政府部门、各行业协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以及毕业校友的合作,聚合各类资源,丰富用人单位信息库建设,搭建高质量的招聘服务平台,开展招聘、宣讲活动。学校统筹做好各类入职考试、基层项目就业、应征入伍、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解读,加强研究生升学考试、出国留学指导帮扶。2024年,全校访企拓岗331家,新开拓就业岗位1582个,用人单位信息库达到4200家。举办招聘会55场、宣讲会266场,发布招聘公告936条,为2024届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宣传动员毕业生留在内蒙古自治区就业,留在祖国西部就业。学校学生在报考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社区民生工作计划以及自治区选调生的录取人数上,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前列。


  多点支撑


  强化重点群体帮扶


  学校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做有温度的帮扶服务,做好兜底帮扶。开展“四航”系列行动:“领航行动”照亮生涯规划启蒙之路,“启航行动”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助航行动”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护航行动”助力重点群体就业前行。打造就业指导帮扶2.0版,由“一生一策”升级为“一生一师一策”,对未就业学生建立台账和帮扶策略,保证有一名教师全程“一对一”指导。2024年依托学校“宏志助航”培训基地,培训就业困难学生757名,举办“宏志助航计划”“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3场,提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


  科学监测


  推动就业综合评价改革


  学校组织学习教育部门关于就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就业监测指标,严格审核毕业生就业材料和去向信息,提高就业监测工作质量,做好毕业去向登记工作。严格落实就业监测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要求,按照学院自查、学院互查、学校严查方式,分级开展就业数据监测。开展就业工作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从单纯关注充分就业转向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接,以就业评价赋能就业工作转型,促进就业工作制度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