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2023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培养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强化“双导师”制度,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校外导师依托自身的职场实践经验和工程项目背景,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为了确保“双导师”制度的有效实施,学院在导师聘任及考核制度上进行大胆创新。
一方面,学院提高校外导师的选拔标准,优先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另一方面,学院加强校内导师的工程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参与项目等方式,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学院采用分层进阶式的培养方式,根据研究生的不同阶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双导师”的指导内容和方式。同时,学院优化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将校外导师的评价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双导师”制度的推动下,学院构建了“服务需求、协同育人”联合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校内外导师的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研究的深度融合。
优化培养方案,培育多元创新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学院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打造“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学院注重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现代学科研究理念。通过组织任课教师参与培训、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改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编写和选择硕士研究生教材时,学院强调教材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鼓励教师结合经济社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将河南省内材料与化工专业相关项目资源融入教材,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授、研究讨论、学术报告和实践操作技能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学院将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作为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环节,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变革。
在专业实践方面,学院畅通校企沟通渠道,邀请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需求的适应性。此外,学院还邀请企业导师全过程参与实践课程开设、精品教材编写、专业实践开展和学位论文指导等环节,推动了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行业用人需求的有机衔接。
为了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鼓励增设实验实践类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工程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依托产学研合作单位和专业实习等平台,建设多个应用复合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优化培养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院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完善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奖助体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价方面,建立全面的培养过程监控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践成果和导师反馈。同时,学院吸纳具有高级行业职称的专家参与论文评审和质量评价过程,构建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相契合的评价机制,涵盖学术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注重实践成果的展示、项目合作的评价以及行业专家的反馈,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完善奖助体系方面,学院设立多种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院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升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巩固和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