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启智 创新育人

  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着我国高等教育格局。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商业伦理”课程团队深刻认识到这一趋势,积极思考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如何培养出既具备扎实商业技能,又拥有良好伦理素养的新时代管理人才。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课程团队以系统性教学改革为回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问道启智、知行合一”的育人新路径。课程团队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商业伦理教育深度融合,为全国高校商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智慧引领,文化融合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商业伦理”课程团队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应对学院传统商科教育中“商业伦理”课程存在的内容滞后、思政融入生硬等问题。


  首先,课程团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三库三包”资源平台,实现了“学术—实践—思政”三维教学联动。学术前沿库动态整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全球ESG相关前沿文献,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实践案例库由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涵盖供应链伦理、数据隐私等热点问题,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商业场景中的伦理困境。思政元素库则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自动匹配传统伦理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代诠释,使思政教育更加鲜活可感。


  其次,课程团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挖掘校友创业故事等本土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匹配知识点,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这种融合不仅让学生在学习商业伦理的同时传承了文化基因,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学习校友创业故事,学生能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实践中的应用,理解商业决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创新,课程团队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商业伦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商业伦理的同时,提升了科研兴趣,增强了对真实商业场景中伦理困境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科技赋能,多元互动


  在教学方法上,“商业伦理”课程团队同样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解决学院传统商科教育中商业伦理课程场景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首先,课程团队引入了人工智能体,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人工智能体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在线答疑服务,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还能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实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商业伦理知识。


  其次,课程团队创建了“三棱抗衡”教学法,融合了问题导向式和任务导向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三棱镜分光原理为隐喻,引导学生从“工具理性—规则底线—价值理性”3个维度解构伦理困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蓝卡(商业分析)、绿卡(规则推演)、红卡(价值判断)的抗衡推演,在真实案例中进行单一视角的探析、交叉视角的争辩、换位视角的反思,最终实现多元视角的融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提升了他们创新性解决复杂商业伦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讨论某民营企业面临绿色转型压力与市场竞争压力冲突的案例时,学生通过“三棱抗衡”教学法,结合经济理性分析、环境规制剖析、伦理价值判断等视角,形成了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伦理决策方案。


  此外,课程团队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学场景。通过企业导师连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话企业高管,探讨前沿议题,拓宽视野,增强对商业伦理问题的现实感知。调研数据显示,改革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45%,高阶任务完成率增长了62%。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性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积极影响。


  “商业伦理”课程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商业伦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商业伦理”课程的创新实践,为商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团队负责人强调:“伦理教育不应止于课堂,而要成为人才终身发展的‘价值导航仪’。”未来,课程团队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继续加强人工智能与商业伦理教育的融合,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使“商业伦理”课程在商科教育领域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培养更多兼具商业技能与伦理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助力新时代管理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