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践教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牡丹江师范学院立足地方特色,深耕地域优秀文化,创新育人模式,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生动场景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勤劳坚韧、不懈追求的时代新人创造了文化育人环境。


  深挖地域优秀文化资源,构建“三维一体”实践教学框架体系


  牡丹江地处东北抗联精神发源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依托地域优势,将地域优秀文化基因融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课程浸润—场景体验—行动内化”的“三维一体”文化认同育人框架。


  (一)课程体系:将地域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充分发掘牡丹江独特的地域优秀文化资源,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实践教学的丰富资源。例如,教授李洪光利用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慕课“红色牡丹江”。目前,实践教学案例已涵盖东北抗联精神、杨子荣剿匪故事、中东铁路红色记忆等。团队通过“理论讲授+实地调研”模式,带领学生在史料研读与现场教学中感悟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层内涵。在“镜泊湖抗联遗址”实践课中,学生通过绘制抗联行军路线图、撰写英雄人物传记,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实。


  (二)场景构建: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场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依托校内“二中心、六场馆”(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史馆、标本馆、牡丹江革命史馆、牡丹江流域历史博物馆、基础教育教材馆、黑龙江语言文字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学生在场馆中,通过数据、文献、文物等文化符号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行动转化:从认知到践行的育人闭环


  在新生入学、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示范性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中华经典诵读”“升国旗仪式”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现场教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增进师生对风俗习惯、民族风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学生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育人成效显著,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高地


  经过持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高地。


  (一)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学校研究数据显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较好的院系,本地化就业数据相对较高。以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该专业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毕业生在60%以上。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在历史与文化学院坚持不懈开展实践教学密切相关。该院连续8年举办“致敬丰碑: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宣讲大赛等活动共计50余次。近两年,每月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周边红色遗址遗迹及场馆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共计20多次,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二)实践育人品牌辐射效应凸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将“打造品牌,发挥品牌辐射效应”作为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原则。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围绕各自的学科特点,初步构建了以东北抗联精神、乡村振兴、汉语言文字等为主要特色的四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品牌,其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以乡村振兴特色品牌为例,历史与文化学院2023年9月在牡丹江市西安区委宣传部门(西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牡丹江师范学院—朝鲜族乡村文旅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教育科学学院于2022年开始与西藏康马县中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挥学科优势,助力教育援藏工作,通过网络平台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为西藏康马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帮助该学校建立师生心理档案。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设计教师培训新模式,助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举办多次黑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班、送教下乡等活动。


  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龙江大地绚丽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高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