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如何融入培养全程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是高等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当前,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育人体系不够完善,生态知识、生态能力和生态价值培养缺乏系统设计和一体化实施。二是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不够,高校各部门之间存在条块分割,制度体系耦合不足。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多维度评价缺乏方法创新,量纲多元难以标准化,培养成效不易监测。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育人理念,耦合联动构建生态育人“大课堂”。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而是要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育人“大课堂”,将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首先,深化学生生态认知。探索建设生态特色专业,构建生态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第一课堂学习生态知识、第二课堂开展生态研究、第三课堂实施生态实践,实现生态“知识链”纵向贯通、横向拓展。其次,提升学生生态能力。第一课堂通过开设生态类通识课、专业选修课等强化基础技能训练,第二课堂通过创建生态社团、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等提升生态综合技能,第三课堂通过参与生态类科研项目、开展生态学术研究等增强生态实战能力。再次,升华学生生态情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一二三课堂全链条,第一课堂开展案例教学,第二课堂开展特色活动,第三课堂参与实习实践,形成“知信行”一体化育人闭环,全方位增强学生的生态情怀。

  优化培养模式,系统集成打造生态育人“共同体”。首先,强化纵横联动,构建育人组织体系,成立生态文明教育机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行动,设立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模式。其次,强化激励约束,建立育人制度保障,将生态文明教育全覆盖融入课程育人大纲,积极探索生态类课程学分,将生态教育成效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和学生评奖评优。再次,强化虚实融合,打造生态教育的真实场景,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共建政产学研生态实践基地,开发虚拟仿真平台,链接理论教学与复杂实践的生态教育场景。最后,强化多元主体,激活协同育人动能,建立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生态育人队伍,同时加强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相互配合,大力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名师,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生态育人能力,将生态理念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完善评价方式,数字赋能共绘生态育人“成绩单”。首先,系统设计。通过生态知识、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等维度构建“大模型”,数据采集覆盖育人全过程全链条,体现“知信行”有机统一,一二三课堂联动。其次,制定标准。积极探索实施生态学分、生态计费,制定定量定性结合的生态育人评价指标,从思想素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维度设立生态育人评价标准。再次,实时更新。把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有机融入学生的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分析、考核评价与实时跟踪,实现生态教育成效评价的可视化,及时表彰生态文明教育各类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努力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