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 张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上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价值标准,对于中国社会多样化价值选择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最本质的主流价值内核,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展现,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信念体系、精神依托和价值取向,是维系社会主义社会有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影响、引导和统摄全社会价值体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运行的灵魂和纽带,对社会和个人的理想、信仰、价值、伦理起到巨大的规范、引领、主导的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文化引领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具有群体性特性。文化是经由历史长期发展而沉淀的、被有的群体认可和遵循的共同的行为模式,惟有共同文化才能使群体由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了文化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当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变化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如何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引领和整合大众文化和多样化社会思潮,最大限度达成思想共识,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合理吸收借鉴了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确立了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党了解掌握社情、民情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必要前提。社会思潮往往和一定层面的社会需求相联系,反映特定人群的利益述求和思想观念。通过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领,党可以及时了解我国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可以准确地把握群众的生存状况和社情民情,从而科学制定和调整政策,对出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增强党和国家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一、实现制度化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主体地位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流的、统摄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它是社会系统安全运转、社会成员稳定生活的保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中起到基础和支配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具有其他社会价值无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引导多种社会思潮的功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在民众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权威和理性权威,以制度化的理念设计和法律规范为民众提供言行的尺度和准则。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广泛利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政策法规的外部推动力量,促使人们认知、认同、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国家制度保障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念和基本要求制定相应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条款,在制度设计、教育培训、舆论宣传、实践施行等方面构筑完备科学的政策主持体系,以牢牢占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运行机制,注重领导机制、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调控机制的常态化与长期化,不断弘扬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以有效引导社会风气,提高民众对复杂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判断分析与鉴别能力,实现大众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认同选择与自觉追求;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总结在宣传、教育、培养、施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探讨民众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选择、内化升华的内在规律,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

 

二、实现大众化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的社会共识

价值认知是主体对客体达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认识分析,要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认知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就必须形成一套大众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演绎成为一种民众共同选择的社会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要为广大民众接受、把握、践行必须走大众化发展道路,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的思想共识,成为百姓日常性、生活性、普遍性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这样才能够在多元文化态势中赢得统领地位,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为此,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内容具体化、通俗化、现实化,使深刻的理论内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事例展现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解答社会生活中的难题;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政府、各级组织、家庭媒体等中介,让其贯穿于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面宣传理论内容,大力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多元文化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必须坚持在生活实践中努力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和渠道,强化其现实统领性,在各种群众性实践活动和大众文化交流活动中,妥善处理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兴利除弊,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潮,让民众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糟粕思想的侵蚀。

 

三、实现普及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的舆论环境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是民众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形成,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只有在全社会广泛深刻地宣传、教育、建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普及工程,才能够有力地确立并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机制体制与时俱进的发展,培育核心价值观受众群体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民众的侵蚀,从而实现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科学引领。所以,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借助电视、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多媒体等载体,强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速度、效率、质量和覆盖面,积极营造一种弘扬先进摒弃落后的浓厚社会氛围,确使民众家喻户晓,时常耳闻目睹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的生动实践和现实经验,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必须大力开发文化产业,提高各种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使文化产品生动地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让人们在学习娱乐休闲的后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渗透,帮助其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民主文明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切实维护多种价值选择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主导性和实效性;必须大力开展各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用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感染教育大众,让其在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活动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的自觉接受与遵循的一种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具体指通过传播、教育和渗透等有效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社会成员认可、接受,内化为信仰,形成统一意志和强大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是实现有效引领的基础。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持续存在都有赖于合法性的支持,这种合法性以价值观念的形式进行的思想上的说服、理解与接受,就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是谁”和“为什么”,即不仅清楚自己是其所是,并明白如何按其所是行动,从而在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形成整个国家和全民族认同的共同理想,这是一种巨大的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事实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属社会意识范畴,但不能凭空产生,而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国家共同思想基础的鲜明体现和全国各族人民核心利益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事实依据与实践基础。二是情感认同。基于事实认同的基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共鸣。情感认同是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三是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事实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升华,它在理性认识和情感共鸣中确定行为的价值取向,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求并付诸实践。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就越强。

 

五、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价值观之间具有某种耦合性,这种糊合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的前提基础。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大众文化的多样价值取向和追求中蕴含和呈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要素或特质。因为任何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社会基础,都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运动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反映,它不仅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表现,同时也能被大众文化所折射。大众文化应成为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领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人到大众文化价值观中,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文化诉求和价值追求,才能发挥其对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力。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性、娱乐性等特质使得其在生产、传播和消费上易被市场和利润所左右,会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而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价值观的疏远与偏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要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度。价值引领一定程度上是多元价值观念的协调共存基础上达成的价值共识。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力,第一,应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成果,倡导包容、整合非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并在多样而流变的非主导价值观念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第二,应以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成功融入大众文化的经验与做法为借鉴。比如美国就十分重视将价值观内核与商业外壳有机结合,国家主导价值观被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以好莱坞大片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之中,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国家主导价值观文化引领力发挥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当然各国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我们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核心价值观融人大众文化的方式和途径。第三,应处理好大众文化的思想性与娱乐性、艺术性与市场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优秀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运作以及媒介传播,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合理解决,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力。

 

六、实现对社会思潮的价值整合

价值整合,通常是指在社会多元存在的价值结构中,通过选择、确立和维护主导价值而使整个社会的价值结构趋向平衡、有序与协调。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价值观进行价值整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价值整合作用的发挥不足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传播、教育、融入等渠道和说服、同化、感召和批判等方式实现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客观地认识、准确地分析判断是实现有效价值整合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研究主要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等思潮的思想源流、现实样态、理论观点和性质特征。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各主要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其表现形态与实质,以加强整合的针对性;要研究主要社会思潮价值观的本质内容、社会作用,不仅要注意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方式和社会理想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而且要警惕诸如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蔽性的破坏性。

“立足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引领的目标指向。这一目标指向的实现,价值认同是基础,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整合是必然路径,而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又是认同、引领和整合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