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三字经·一点感慨

《中国科学报》驻贵州记者站原站长 熊和生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在听取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发表讲话时郑重提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我个人认为,习总书记专门到这个群体提出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他也是对全党提出了更具体的道德要求。

我国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影视艺术,从上世纪的80年代,改革开放后直至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配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起到了鼓与呼的作用,很多导演、演员凭借在影视作品及剧中的人物形象,成为公众人物,电影、电视剧《小花》《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三国演义》《还珠格格》等成为那个时代国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演员也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从贵州凯里出去的李雪健便是这些优秀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文化艺术界在这一阶段,也出现了很多乱想,向钱看,搭台走穴成风潮,国内很多县市,凡有庆典活动,都邀请名演员参与。安龙县首届荷花节为了营造气氛,也邀请了翻唱《小白杨》的歌手等一批演员到会演出,一位演唱“走进新时代”闻名的女歌手上午还在云南某地唱歌,中午驱车几百公里在晚会开始之前赶到安龙会场,这种会赶会的辛苦报酬一定不菲。

工作需要,每年我都要回北京中国科学院三里河报社工作一段时间,由于习惯贵阳口味,我常住同在三里河路的北京贵阳饭店。上世纪的1997年亲历文艺界走穴成风的现象。根据上海下乡贵州知青叶辛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蹉跎岁月》男主角某某某到我的房间找贵州某县住店的经纪人联系演出事例,从交谈中得知,他当时已经是海政文工团话剧团的一员,自拍摄完《蹉跎岁月》之后,一段时间内,没有具体工作,经单位同意,可以外出演出,回来只交一些管理费了事。部队文工团尚且如此,其他的文艺团体可想而知。据了解,像他这种现象的演员不少,至于报酬没法统计,税务部门无从查起,有些演员还自己成立公司,利用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管理漏洞,大量的偷税、漏税。

上世纪末期歌星毛阿敏,影星刘晓庆的案例尤为典型,毛阿敏补交税款120多万,为了整治影视界的乱象,国家出重拳进行整治,刘晓庆逃税被判刑拘1年半。当年,此案例公布以后,起到了一石惊飞数鸟的作用,北京数名知名演员,及影视公司,纷纷到税务部门补交税款。

其实,文化艺术界这种乱象非一日之寒。2018年,一个比刘晓庆金额还大的偷漏税案件,经知名主持人崔永元爆料,并经税务部门查证,演员范冰冰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少缴税款2.48亿元,其中偷逃税款1.34亿元,范冰冰所需补缴的税款、滞纳金以及罚款加在一起,超过8亿。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主管部门除了在经济税法上更加完善外,对于演员这个群体,更要从思想上加强规范和教育,明德,就是具体要求。

何为明德?一句话,光明之德,明德是新时代立身之本。《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以载物。”明德,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要明白事理,要讲道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就是每个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艺术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则承担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引导和服务人民群众,一定要牢记,明德不仅是一种信念,一种感觉,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自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明德的讲话精神传达以后,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科学界,在学习和贯彻执行中,发表了多篇文章,笔者认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畅发表的《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就是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明德精神最好的注释之一。该文对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明德涵意的历史演变、明明德于天下的时代意义等问题做了初步阐述,并希望社会科学界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江教授认为:明德孕育于中华民族诞生之初,贯穿于中华文明演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它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和精髓。明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涵意,但也有融透其中的基本精神。不同时代的中国价值观,既是这种基本精神的传承,也是它的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性格就是在不断传承和彰显明德的过程中凝练和塑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德在当代的弘扬和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培根铸魂,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而这正是今天我国道德和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明德的基本精神

明德,是彰显于天下的大德,这种大德乃是对人的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所形成之德。人的善本性是对天地万物之道的秉承和体现,因而明德乃是与天地万物相通之德、天人合一之德。

“德”作为道德概念出现于殷商西周之际,但“德”的观念源远流长,在《易经》中就包含着深刻的“道”与“德”的意蕴,它充分体现了中华先民将德奠基于道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就是明德的传统基因。在《尚书》中,“明德”之“明”既作动词用,也有名词的含义。作为动词,明德意指彰显道德,而作为名词,明德的意思是得到彰显的道德。《大学》中讲的“明明德”指的是要将得到彰显的道德广布于天下,即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凝练于其中的基本精神数千年来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

“明明德于天下”精神。这是《大学》提出的“大人之学”的宗旨和目标,它是一种从修身养心到仁爱他人、从格物到至善的立体追求。“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人内心中得到彰明的德性。而一个人明明德不仅是为了自己具有德性品质,而且是为了爱人,即所谓“亲民”,而爱人正是明明德的体现。个人的德性品质和爱人行为达到的完美境界,就是至善。因此,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在德性和德行方面都追求尽善尽美,使个人彰明的德性见诸德行,惠及他人、民众直至万物,达到“民胞物与”的崇高人生境界。明明德于天下鲜明表达了明德的践履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德的弘扬

明德作为一种基于道的德,实质上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观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培育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明德的基本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丰富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在现代文明时代的体现,彻底破除了传统价值观的王权制及其宗法制和天命观基础,使其中的许多糟粕被剔除,优秀的内容得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和继承了不少合理的传统价值观念,包括整体为重、以名为本、以德治国、教化为先、其命维新、和而不同、天下情怀,等等。在继承其合理内容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根本性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是在弘扬明德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为主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治国方针。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明德传统内涵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升华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种升华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德根本精神和崇高境界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尚在培育中的价值观,它也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价值体系,需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和世界文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批判吸收了一些外来的先进价值观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从传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中汲取滋养的同时排斥、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才能创造性地把明德发扬光大并无愧于后世地传承下去。

 

以当代明德培根铸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培根铸魂”的重大课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根”就是数千年以来生生不已、绵延发展的明德,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标识:“魂”则是正在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灵魂和不竭动力。培根就是要厚植明德,铸魂则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涵化人心。今天,厚植明德就在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完善它,使之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民之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明德。江教授的这篇文章,全文近5000字,学习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文中提出的明德孕育于中华民族诞生之初,贯穿于中华文明演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它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和精髓。颇有同感,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个人的成长也是明德灵魂的铸造过程,凡自小受到明德教育的儿童成人以后,只要坚持明德规范,一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字经

纵观中华文化教育,明德教育贯穿古今,以脍炙人口流传几百年的教育范文《三字经》为例,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三字经》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所以说对儿童的明德教育在中国已沿袭几百年,我们从文章的开篇就能看到对儿童成长的描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两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在其他的段落和秩序中,我们也看到了,孝道、团结、互助、记忆、学习、天文、地理等警句。

由于《三字经》这种文字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人们进而编撰的公民道德三字经,健康三字经,养生保健三字经,等等,已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欣喜的看到,2019年中小学秋季开学,由教育部组织编撰新的课本在全国的统一教育中采用,语文、道德于法治、历史三个科目的课本将实现全国统一,新编的道德课本,仅仅列在语文课本之后,先于法治历史课本,这说明明德教育从儿童抓起的重要性。

近日在香港发生的动乱直至暴乱,主体都是年轻人,不牵强附会的说,这些年轻人最少起码缺乏明德教育的基础,可以预期,今后香港政府在平息事态之后首先应该总结的教训之一,也要让明德教育深植儿童的教育之中,牢固地树立我是中国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国土,对于这块土地,要保护它,更要爱护它。

 

一点感慨

进入21世界以来,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幼儿青少年教育被一句话牵着鼻子走,那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家都有儿女,我们老人也有孙辈,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难免不被“起跑线”这个词绷紧敏感的神经,因为很多父母都听过这个“响亮”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正在努力“实践”这个所谓的“教育理念”。“起跑线”这个词,本来是田径比赛等相关活动专用术语,可现在竟然被“移植”进教育领域,居然还能迷惑住一大批父母,可见其“不简单”。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大中学在招生过程搞什么特长招生,甚至在国内排在前几位的学校也乐此不疲,这在无形中也起到了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这句话的铺垫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将各种知识强硬地“灌输”进他的头脑之中;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在孩子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为孩子报才艺班,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唱歌,让他尽可能地“多才多艺”;更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选学校,甚至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所谓的“更先进的教育”……对于孩子真正的未来,这些父母从不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翻身”联系起来,完全不去顾忌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便有了种种家庭悲剧的诞生,现在是制止这个伪命题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

今年暑假,由于原先照看孩子的亲家出国旅游,两个孙女的衣食住行便由我们照看,我真正体会了一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折磨,大孙女为了考级,每周三次舞蹈训练。早上8点以前要赶到教室,中午回来,下午还要做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一、二年级的孩子(而且教育部规定是不能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晚上还要完成他们妈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

小孙女因为没有正式上学相对要轻松一点,但妈妈布置的作业和每周的外语课是不能少的。也是早上9点之前必须赶到课堂,为了营造气氛陪同人员必须与孩子互动,不得已我这个70多岁的老头,也得扭扭捏捏,老师实在也看不下去,于是,让我在边上休息了。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是谁提出来的?据查,教育部没有任何人提出这个口号,而是那些蛊惑父母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的“教育机构”说的,这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宣传语”。而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的。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是不赞同这样的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他破坏了国家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位副司长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曾说:“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他还进一步指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教育部门和正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应该给那些把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提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所蛊惑。一旦盲目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从而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不久,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已经过古稀之年的我们在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期盼国家更美好,祖国更富强,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生活水平,将随着国家GDP的增长而更加富裕,我们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不忘初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健康心态去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果身体健康允许,我们还要去拥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下一个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