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讲好中国故事

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傅汝吉

 

学明德

2019年初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明确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为全国文艺界、社科界,乃至为全国各界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理念。

据专家考证,“明德”一词,出自《礼记·大学》篇中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即光明的意思,“明明德”就是人要彰明、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并将美好的道德广布于天下。《礼记》是孔学的重要著作,《大学》是古人学习道德的入门之文。所谓“明明德”,就是显示做人的美德,而且要力求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品行。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要求我们成为社会优良风尚的引领者,用光明正大的德行引领社会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活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准则,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尚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明德引领风尚,是在新时代融合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造。用明德引领风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德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跟脚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意义十分重大,可以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成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的道德标准。

 

知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一切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其创作原则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制定了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而产生了《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一批为时代明德的传世之作;建国之后,一大批明德爱党爱国的艺术家创作并演唱了歌颂中国革命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革开放短短40年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央视推出了三十六台弘扬正能量、充满民族特色、民众喜闻乐见的“春晚”,为华夏民族传统佳节增添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响神州大地,唱出了情,也唱出了德。因此“常回家看看”已嵌入国家法律层面,确实不可低估艺术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明德兴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做出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近百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证明,文化队伍、文化道德、文艺作品从来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我们的事业才能长久地、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并不太平,国际下,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内的这“独”那“独”份子不时兴风起浪。但是,无论如何他们不能得逞,这就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当下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还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强信念,深深地懂得“不搞改革开放,死路一条”的道路,所以我们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乘风破浪远扬帆。

 

践明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现在,我国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等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当下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刚和群众接受及欣赏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手口刀尺”和《兄妹开荒》、《半夜鸡叫》等艺术品位和粗糙简单的艺术传播手段都必须跟上时代和技艺的发展,应不断地、充分地、高水平地、大张旗鼓地明明德,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明德引领风尚,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笔者认为应解决是三个根本问题:

第一,要解决一个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为谁服务这个“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文艺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每个文艺工作者是否“明明德”,就看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为正义呐喊。用光明驱散黑暗,用友善战胜敌意,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我的梦见就在前方”,以满足人民对文艺的需要。前些年一度甚嚣尘上的“向钱看”、“明星热”、“假大空”等文痞艺伎作风及拿架子、抖威风的恶习应通通排除在新时代舞台之外和作品之外,培养、树立、张扬更多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

第二,要深入生活,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才能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了解新时代的新风貌、新形象,新语言、新环境、新矛盾、新思想,创造不愧于新时代的主题作品、英模人物,塑造出血肉丰满、令人敬畏的艺术形象,特别要让青少年在阅读、观赏之中获得寓教于乐的收获,达到“一本书、一出戏、一支歌能在青少年心中树起一个偶像,铭记一句名言”的艺术效应。

第三,要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国故事怎么讲?根本在于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要主动宣传推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要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播优秀当代文化,着力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尤其需要用文艺的形式和其他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那样,启迪思维,彰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