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友谊发自于“无用之事”、得益于“无用之情”、维系于“无用之心”,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本质的“无用性”。这种“无用性”恰恰是友谊真正能够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作用的根本之所在。要保障儿童友谊的“无用性”,友谊教育必须坚持“无涉之原则”,减少对儿童友谊的功利化干预,把纯真的友谊归还给儿童自己。家长和教师应归还儿童友谊的主导权,保护好儿童友谊的边界线,重点培养儿童的交友能力。
关键词 儿童友谊;友谊教育;无用性
作者简介 李惠,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讲师
关于友谊,一直有一种功利化的曲解-多个朋友多条路,即交友的目的在于有需求时,朋友可以提供可用、有用的助力。在当今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有用”的友谊观更是深深渗入儿童交友之中,一些家长及教师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引导儿童去结交具有特定能力或资源的“朋友”。有时,这种“有用”的儿童友谊甚至被作为积累家庭人脉资源的重要途径。那么,儿童友谊到底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儿童应该拥有一种怎样的友谊?如何开展儿童友谊教育?
一、儿童的友谊产生于“无用之事”
从来源来看,儿童的友谊往往产生于“无用之事”。依据社交接触理论,友谊是个体与他人在频繁接触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1]“这种社会情感关系的产生需要一个“相识-熟悉一亲密一稳定”的长期互动过程。[2]而这个互动过程的真正实现往往依赖于友谊双方之间的“无用之事”,即在一些不带功利目的的接触和互动活动中,才可能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真正的情感联结。换句话说,在生活或学习中遇见一个人,无论是始于颜值,还是始于品性、才华,与之自然地相识、相交,一份真正的友谊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儿童之间的相识往往源于纯粹的游戏、学习、探究等共同兴趣和乐趣活动。[3]在这些非功利化的共同活动中,儿童自由地、自然地频繁接触互动、了解支持,从而产生友谊的情感联结。
源于“无用之事”的友谊,才能真正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轻松和开放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真正形成分享、合作以及解决冲突和理解他人的感情。如果刻意地带着目的性去交往所谓的朋友,儿童可能面临很多的压力和焦虑。因为他们总是在担心失去友谊所带来的利益,或焦虑友谊关系的随时破裂。而且,在这种被动的、非真心的关系中,友谊双方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压抑感之中,最终破坏真正的友谊,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的个人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正如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赛尔曼所指出的,友谊的形成是由儿童自己选择和发展的,他们会寻找那些与他们情感上联结紧密、真实性高的朋友。[4]
二、儿童的友谊价值在于“无用之情”
从作用来看,儿童友谊最大的价值在于给予儿童一种“无用之情”,即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的共享,而非功利化的利益或好处。研究表明,良好友谊的特征主要包括外在的互动关系和内在的情感满足。[5]外在的互动关系包括自我袒露、“说闲话”、亲社会行为和冲突解决等。这些外在的互动过程帮助儿童发展了社交技能,提供了交流、合作和共同玩乐的机会,满足了儿童基本的社交需求。内在的情感满足是指在友谊中所获得的安全感、信任感、亲密感、认同感等。有研究指出,儿童建立友谊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更多是期望在友谊的互动关系中满足自身情感的需求。这种内在的情感需求会驱使儿童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及社会之中。而且,这些情感的满足会给儿童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儿童的内心平和、快乐、放松。[6]
相反,如果友谊被看作获得利益的“有用之手段”,例如,朋友可以帮助提高成绩,某某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 . . . 这种所谓的友谊往往建立在表面的互惠关系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结和关心。短暂互惠的友谊可以带来一定功利化的收益,但人们的高级心理需求-被尊重和被认可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可能会有人说:“我交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获得了想要的就够了。”短期内可能会是这样,但是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身边的所谓的朋友都是因利而交者,而你自己也只是别人谋求利益的一部分而已。那时,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不过是一份纯粹和真实的友谊而已。
三、儿童的友谊维系于“无用之心”
从友谊的维系来看,儿童友谊不同与亲情,无牢固的血缘来联结;也不同于爱情,无深厚的情感来相互羁绊。儿童友谊的长久维持更多依赖于一些“无用之心”。“无用之心”以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为外在表征,以真诚坦率、忠诚信任、尊重包容等真情实意为内在本质。共同的价值观让朋友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共同的兴趣爱好为朋友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接触机会。这两者为儿童友谊的延续提供了外在的客观条件。而内在的真诚坦率让朋友之间的交流自由而愉悦,促进着友谊的迅速建立;忠诚信任让朋友之间互相支持和维护,增强着友谊的稳定性;尊重包容则可以调和友谊中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使得友谊免受被破坏的危机。在内外两方面的共同加持之下,朋友之间才能建立起来深厚的信任感、亲密感和依赖感,维系一段稳定而持久的友谊关系。
相反,如果友谊的维持只是靠表面的互惠关系或物质利益来交换,则会导致表面化、不公平、缺乏信任、短暂和脆弱的关系。而且,如果友谊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存在,那么它就很难提供持久的情感满足和情感联结。一旦利益或需求关系发生改变,友谊的小船也就随时会翻。只有当友情建立在纯粹的情感和真心基础上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情感关系才能禁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各种挑战,也才能真正实现友谊从低级的“短暂玩伴”发展为稳定的“亲密共享”与“自主共存”关系。[7]
四、儿童的友谊教育应坚持“无涉之原则”
儿童友谊发自于“无用之事”、得益于“无用之情”、维系于“无用之心”,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本质的“无用性”。这种“无用性”恰恰是友谊真正能够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作用的根本之所在。由此,要保障儿童友谊的“无用性”,友谊教育必须坚持“无涉之原则”,减少对儿童友谊的功利化干预,把纯真的友谊归还给儿童自己。首先,归还儿童友谊的主导权。儿童友谊源于儿童之间的“无用之事”,家长或教师过多的干预会让儿童在所谓利益与内心真实需求之间瞻前顾后、忐忑不安,必然阻断真正平等、互助的友谊的建立,损害友谊情感的获得与维系。一项国外的实证研究早已指出,家长对儿童行为和心理的过多控制,会直接增加儿童友谊破裂的风险。[8]家长和教师要把儿童友谊的自主权归还给儿童,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朋友、自主地面对友谊中的问题和冲突。我们应该坚信儿童有自己正确的选择。而且,儿童对朋友的选择往往比成年人更单纯。我们成年人很多时候所谓的“为他们好”,何尝不是暗含有一些功利化的期望?儿童自主地选择朋友,就算偶尔交到坏朋友,何尝不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过多的干预与保护,反而会让儿童丧失成长的机会。其次,保护好儿童友谊的边界线。儿童的友谊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本来存在一个无形的边界线,儿童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建构、理解、维系其友谊。成年人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儿童友谊世界的边界线,不让成人世界复杂、功利的关系侵蚀儿童本来简单、干净的友谊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儿童世界的边界线正面临巨大冲击,儿童过早成人化问题正日益突出。作为成年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保护好儿童纯洁的友谊世界,减少来自成人世界过早、过多功利化的错误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多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合作和互动。同时,减少对儿童友谊的功利化评判,避免过度关注友谊的表面成果,如社会地位、权力或物质利益等。
最后,培养儿童交友的能力。对儿童友谊的建立和过程不干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不闻不问,而是要将儿童友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儿童交友能力的培养上。儿童友谊的建立和发展涉及许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具体包括情绪智能、沟通技巧、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的训练来培养儿童的情绪智能,通过向儿童传授基本的社交知识提高儿童沟通技巧,通过鼓励儿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和团体项目促进儿童合作能力,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教会儿童直面矛盾冲突,从而为儿童友谊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Allport G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 .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1954: 537.
[2]陈颖.友谊亲密度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8(4):665-674.
[3] Rubin K. Bukowski W. Parker J. Bowker J. Peer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M] //EisenbergN, Damon W.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York: Wiley, 2008: 571-645.
[4][7]塞尔曼,程展功,李永鹏.儿童友谊的心理模式[J].阴山学刊,1990(1):109-116.
[5]于海琴,周宗奎.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J].心理科学,2004(1):143-144.
[6]苏志强,王一竹,马郑豫,张大均.童年期儿童友谊质量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项2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5):1000-1004+1049.
[8]父母是导致儿童友谊破裂的重要因素[J].少年儿童研究,2018(6):60.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