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需遵循“八个统一原则

摘要

近现代爱国企业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育人价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道德修为、塑造个性品质、增强学业能力、发展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原则: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       爱国企业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

作者简介    陈晓峰,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等爱国企业家典范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怀、成功的商业实践、顽强的奋斗品质、积极的创新意识、质朴的诚信品质、强烈的责任意识、开放的国际视野和淳朴的节俭美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育人价值,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道德修为、塑造个性品质、发展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统一”原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而且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探索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也需要遵循“八个统一”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杜威指出:“教育是我们获得政治安全的唯一方法。”[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理性为理论基石”[2],系统、准确地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做到“以理服人”。

开展近现代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坚持以政治性为统领与以学理性为依托的辩证统一,将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政治性,建立在科学、严谨而又透彻的学理分析之上。借助扎实理论、缜密逻辑和鞭辟入理的分析,力求学理支撑政治、学理服务政治、学理阐释政治。具体而言,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形势、阐释道理、研讨分析等,将爱国企业家精神讲准确、讲深刻、讲透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度、以理服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似是而非”到“豁然开朗”,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给大学生人生启迪。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要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3]从实质看,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推动求真和求善的协同并进。

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遵循价值寓于知识、知识阐释价值的逻辑思路,旨在弘扬爱国、担当、诚信、奉献等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一味空洞地说教,会给大学生留下“高大上”“假大空”的印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排斥心理。只有立足于各学科独特视域、理论和方法,将爱国情怀、社会担当等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蕴含在历史、经济、社会等学科知识传授之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容易使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产生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打牢道德根基,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信心信仰,提升境界情怀,以利于将来脱离校园成长环境走上社会时释放出积极的效用。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建设性是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性是要直面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4],因此,在实践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旗帜鲜明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时,高校教师要坚决抵制、敢于批判、勇于亮剑,引导大学生学会正本清源。

高校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要着重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弘扬正确科学、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我们也要谨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苛求张春等爱国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去伪存真,从企业家所处历史时代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个人认知局限性等多维角度,理解、包容他们身上或许存在的不足甚至缺点,避免其对大学生产生干扰、误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判断问题,全方位、辩证地看待事物,既看成绩也看何题,既看优点也看缺点,从而培养大学生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和斗争力。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5].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教学,才能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从“理论教化一情感认同一观念内化一行为外化”的转换,将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由“虚”变“实”,促使思政课观照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加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间烟火”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将纪录片、纪念馆、博物院、历史原件等资源有机融入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环节,促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悟企业家精神。在此基础上,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的要求,坚持传授理论知识与观照现实问题同构,组织大学生走访张謇等爱国企业家典范的后代子孙,更多地了解企业家事迹,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和情感共鸣;也可以走进当代知名企业开展勤工俭学,切身感受企业家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还可以走上社会从事志愿者服务,为他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所谓统一性,乃是关于事物系统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概括,是反映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那种常住的具有主导、统摄、包容一切性质的哲学范畴。”[6]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致使他们的思想、心理、情感、行为等呈现不同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大学生的需求变化,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性质、地位等不会发生显著改变,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管理、教材使用等方面具有统一性,但是思政课的具体内容、展现形式、载体阵地等会发生相应变化,需要统筹共性与个性,兼顾一般与个别,分类分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要坚持统一性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目标;要牢固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尊重差异、了解差异、直面差异,进行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专业、学段的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此外,城乡规划、公共管理、教育学、博物馆学等专业,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当然,“主导意味着在总体上把方向、管大局,而不是大包大揽”[7]。如果大学生弱化或者缺失主体“体验-接受一认同一内化”的过程,就难以对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对于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而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师生双方要建立彼此尊重、信赖的关系,在相互助力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和谐感和获得感。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阅读书籍推荐、网络课程开播、网络资源链接、社会实践设计、校园环境布置等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课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课外思想交流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爱国企业家精神的感悟理解,在排演文艺节目、阅读课外书籍、聆听专题讲座、浏览微信微博、观看专题影片、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在学思践悟中自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强等优势。同时也须认识到“灌输从来不是教条主义的说教,也不是强迫性的填鸭式教育,更不是假大空、无实效的片面宣传,而是蕴含规律性、自觉性和实效性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过程”[8]。

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通过有效的灌输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爱国企业家典范的感人事迹,善于启发其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互动互构中实现两者有机统一。例如,全面介绍张謇等爱国企业家典范,重点讲授人物生平、主要事迹、重要贡。献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内容,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矛盾运动的方向和力度,启迪大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向预设目标和方向,促使其自主提炼近现代爱国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此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严格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者学院、班级、社团层面)组织的参观考察、情境表演、环境布置、志愿服务、创业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之中悟道明理,涵养爱国情怀,培养担当品行。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很大程度上是从教育实施的直观形式和呈现特点而言的。”[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讲座等,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隐性教育无课堂、跨时空,通常采用间接、隐蔽、渗透的方式,将教育内容渗透进入教育对象的头脑之中并慢慢沉淀,让大学生在无意间产生触动、感动和震动,逐步内化。

在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契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任课教师,可以从张謇等爱国企业家典范身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可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橱窗板报、广播电台、网站网页、微信微博、校园环境等载体,巧妙创设教育情境,大力宣传爱国企业家精神,着力营造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浓厚氛围,助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调发展、同向同行,使得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34.

[2]刘吕红,丁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91-92.

[3]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6.

[4]张楠.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8.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2).

[6]赵凤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29.

[7]曹金龙.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61.

[8]王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22.

[9]杨增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实践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