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了解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贵州分指导中心、贵州省公民道德促进会、贵州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共同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5年九月至十一月,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安顺市6个地、州、市及相关县(市)、学校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研。调查主要采取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省内地、州、市、县、宣传部、文明办、关工委、妇联、团委、教育局、工商、文化、公安、学校等相关负责人。在这次调研中还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8份,其中乡镇学校125份,县直学校100份。地、州级学级75份。现将座谈、走访及问卷调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贵州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及特点

1.通过调查,6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16%的认为一般,17%的认为情况复杂。调查了解到,被调查者认为青少年最缺乏的品质,选项责任、勤劳、奉献、节省分别占81%、78%、70%、69%。就“未成年人最需要加强的教育”调查,4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行为规范教育,28%的认为是理想信念教育,12%的认为是民族精神教育,11%的认为是法制教育,9%的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那一项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有实效性的调查分别是37%、48%、15%。

2.在这次广泛调查中,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作为中国人“自豪感不多”的占2.3%;“没有什么自豪感”的还有0.62%;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的占5.1%,“权力最重要”的占2.1%;崇拜的对象是“明星”的达17%,“专家教授”的仅占1.90%,“英雄模范”的占5.20%;每月零花钱在“50元左右”的占8.9%,“100元以内”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爱攀比、摆阔气、追求时尚,等等,可谓是当今一些孩子的通病。高中学生上学带手机已较多;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高,在城镇,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占80%的人上过网吧,尤其那些厌学的孩子沉迷网吧,甚至通宵达旦。

3.学校德育工作不成体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没有整体规划,大多是一刀切,齐步走,甚至倒挂现象,对广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整体的工作思路,在内容上目标过大,陈旧,简单,重复;在方法上单一,缺少活动与实践;评价上不规范、不科学,缺少说服力。把一些单一的活动当成是德育,不能理解德育的本质和含义,更不懂得德育的操作过程,从而使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上。

4.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勿庸置疑: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长职业各异、文化层次有别、素质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了解到,当代家庭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千差万别:① 娇惯溺爱型: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子”转,孩子从小受到百般呵护,孩子哪有自由可言?一切都是大人的意愿,学这学那,吃这吃那全由大人说了算,反而让孩子养成自私、“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③ 残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完整的亲情爱抚,容易导致畸型发展。④ 简单粗暴型: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尽如人意,便冷嘲热讽、恶语棒喝,矛盾激化。父母失望、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厌学、出走。⑤贫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岗、或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孩子思想负担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多有自卑感、负疚感。⑥ 恣意享乐型:父母或“地位”不低,或收入颇丰,生活十分殷实,父亲迷“麻”,母亲迷“舞”。孩子迷“网”,全家“各得其乐”。⑦ 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孩子托“管”,这样的留守孩子往往产生“近朱”、“近墨”现象。综观家庭教育状况,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无教育子女的方法,往往给教育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5.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投入不到位,建设不配套,广大青少年没活动场所。在电视、文艺作品上也没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电视、电台的节目、栏目,以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6.对营业性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甚至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人员参与到网吧的经营之中,纵容网吧经营者吸纳未成年人出入网吧。资料显示:某老师到网吧去查到已经几天没有上课的学生,并叫其学生回校上课,网吧经营主见老师把学生叫走,认为该老师断了他财路,便自己捻了一台旧显示器砸在地上,报警称该老师破坏了他网吧的正常经营,后该老师被公安扣留,并被赔偿网吧的显示器。在某县调查中得知,该县文化局对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网吧,光罚款一年就达40余万元,以罚款为目的,让网吧经营者胆子更大。某县在学生上学不到200米长的一条街上有大大小小网吧120余家,而服务对象大多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

7.自理能力差。虽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但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调查中,75%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功课和分数,只有25%的学生回家还做家务,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衣服鞋袜带回家让妈妈洗,没有一点劳动观念和独自生活的能力。

8.心理承受力差,态度冷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片面追求表扬鼓励学生,致使只能听好话,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而有近68%的学生则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

9.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日常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如乱划、乱涂、乱吐、乱拉现象还依然存在。同时,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怕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怕把衣服弄脏,甚至逃避;有的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后,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连一句谢谢之类的话也不会说。只是一味的追求索取,不知奉献。

10.自控能力差。54.2%的学生对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在时间上的自控力比较差;51%的学生认为今年高考要求考生签诚信承诺作用不大。这些数字是可怕的,更是让人担忧的。

11.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偏低龄化,在2005年10月安顺市西秀区破获的抢劫案件中有70%是未成年人犯罪,而且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一起9岁男孩强奸并杀死受害人的特殊案例。

二、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历时半年对我省六个地、州、市及十余县(市)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在新形势下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比较薄弱和不适应的地方,总结为四类14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三重三轻”:① “重智育轻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评价多集中在分数上,于是学校、老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一些学校干脆采取全封闭式教学,学生成天是作业与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以及学生的成长中心理教育、品德形成几乎不管,多年来三好学生的评选,往往也是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评定的,只要学生的分考得高就可以得到一切荣誉,老师也往往喜欢班上成绩好的学生。②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对学生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往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道理懂得一大堆,但却连一些应该自己做的小事也做不好,也不愿去做。③ “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现在的学校教学,大多是在课堂完成的,老师为上好45分钟的课可以说是课前要备课,课后还要批改作业,老师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是很大的,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则很少或几乎没有,一是怕安全问题;二是怕课程无法完成。由此,许多学校就取消了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连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和学校举行运动会都给取消了,以至学生走出校门时除了会做几道题外,对社会却一无所知。

2.“三个不适应”。① “一些学校的德育方法不适应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方法与途径上都比较简单,粗暴或象智育那样讲一些大道理,学生不爱听是因为不符合青少年喜欢活泼好动的特点。也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② “一些学校的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在一些学校,讲授的德育内容陈旧,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很远,离现代生活的实际也远。比如“凿壁借光”,学生都不相信,还有学生提问,凿别人的壁来借光,凿坏了壁头,是不道德的呀,怎么要我们去学习这样的行为呢。③“ 一些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校在对学生操行评价上往往只有热爱劳动与尊敬老师之类的简单又不规范的单向评价,缺乏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加之学生升学的是考试分数而不是德育,所以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3.“四个不能”。① 是“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存在成人化和倒挂现向”。青少年还处于认知水平都比较低的状况,应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要求学生,现在的做法是小学生大谈理想教育,而忽略了应该学的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高中、大学反过来抓养成教育。在小学课堂里贴着“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标语而怎样去做却无人来教,只有空洞的语言和理想。而在大学的卫生间里却贴着“大小便入坑”的禁示语,这说明还有大学生大小便不入坑的不良行为,形成本末倒置的现象。②“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以及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比如有一所九年制学校,每星期一早晨把全校小学一年级至初三的学生全部集中在学校的操场上由校长在国旗下讲一个主题:艰苦朴素,结果初中的学生有一些懂,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却怎么也不明白校长讲了什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围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更新所传授的内容,结合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许多学校抓了德育工作却没有成效,这往往是没有针对性、没有抓在点子上的原因。③ “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薄弱,许多家长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缺乏预见性,往往是孩子出了问题,才采取改造式的工作,而缺少事前塑造,还有的家庭几乎不管孩子和管不了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所以,调研的结论是:“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往往产生问题孩子”,而学校教育往往又放在学习成绩上,家长学校又没办实,社会教育的功能又不配套,于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形成网络。④ 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就是在智育上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德育工作上也是如此,只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为什么要去做和怎样去做却没有引导和实践,学生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信”,更是“不行”,而德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缺少了“行”也就是没有实践这个环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了,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德育工作抓了半天,到头来学生没有任何行动的结果,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要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形成,一直以来学校的知识传授体系都是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而学生的行为养成却做的不到位以至出现在大学里还有“请不要踩草坪”,“大小便入厕”“请讲卫生”之类的行为习惯的禁示语,这就是教育体系中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脱节的根本原因。

4.“四个影响”。①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事物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政治上淡化了阶级,学生心中坏人的成份少了,以至有女研究生被拐卖的事件发生,经济的发展,学生上学有小车接送,在一些重点中小学门前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接送孩子的车让城市的交通中断;手机,电脑的普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学生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而成绩下降,在家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电视的普及,但成人、儿童一个频道有时很让大人被动,社会要发展,但如何利用发展积极的因素教育学生,避免负面影响产生。②“ 幼儿园、小学、中学延续教育的问题对教育的影响”。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到底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生教什么应该有一个分工,有层次之分。出了问题后小学教师怪幼儿园没有教好,中学怪小学教师没有教好,相互推卸责任。③ “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成才”含义不同理解对教育的影响”。关于成才的问题,家长、学校、社会一般的认识是关注学习成绩,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才,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高分率,社会对学样的评价也往往是学校的升学率,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往往是不惜一切代价,请家教、挤名校,车接车送,包办孩子的一切。高中生回家连臭袜子还要大人帮洗,学校为出考试成绩,成天就是作业与测验。一家长反映,其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五一”长假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做完后他给孩子检查就花了四个小时,可想老师为了出成绩,不教学习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多做练习来提高成绩到什么程度。学生也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毫无学习兴趣。家庭与学校都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认为成绩好才有出路,考上好学校就是成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亦如此,某县一中因高考出了成绩,县里拿出几十万元钱奖励该校老师假期外出旅游,而另一个县高考的升学率降低了,不但学校校长给撤了,连教育局长也被问责,家长忽略了孩子其它素质的成长,学校和社会也忽视学生才能的培养,诸不知考高分和上名牌学校那只是学生单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成才问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问题。“马家爵事件”,不能说马考的分不高,学校不够好,但有谁注意了马的心理调试,又有谁去作马的辅导工作了。④ “德育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对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也想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但没有资金的保障,一些学校开展了德育活动和德育科研,但资金缺口大,往往中途停止,要送老师出去学习没资金,要请专家到学校作现场指导没资金,给老师订一些德育工作的报刊,也往往因经费的缺少而被减掉,学校、老师往往就只能闭门造车,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从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德育工作。

三、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该整体规划:内容与目标的系统性与层次性;途径与方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评价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德育内容与目标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全国德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德育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段文字科学、简明地提出德育内容的要求,这是对德育内容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的要求。避免了以往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某些片面做法,强调德育内容的系统性,德育内容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德育工作的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近的原则,形成各教育阶段互相衔接,具有递进思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整体构建的思想为指导,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同时这五个方面的教育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各个教育阶段彼此衔接共同完成,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保证教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必须注意从小学、初中甚至大学的衔接的螺旋式上升,克服倒挂、脱节、简单、重复和脱离实际的问题这是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和整体规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2、德育途径与方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两办”的文件对德育途径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第一、对当前德育课程建设,一要加强,二要改革,加强改革的任务是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第二是必须把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工作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第四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事训练,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的途径主要强调这五个方面,重点强调了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学校德育的渗透和加强,社会实践的规定和要求,这些对我们开展学校德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德育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德育的评价在以前往往是被忽视了的,事实上德育评价的不完善是我们德育工作中比较薄弱的一环,从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深入,所以德育评价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德育评价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重要机制,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使德育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的不可缺少的措施,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是一项根本性、关键性建设。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德育评价难以量化,难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德育评价与智育评价不同,智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试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而德育评价只考知识,考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进行评价,而这些方面的评价是不太容易量化的,因此增加了德育评价的难度,那么德育的评价有难度就是不是不能评价了呢,不是的,德育的特性就确定了德育评价的原则:(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2)终结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3)全面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4)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德育评价的方法则是:(1)评语鉴定测评法(2)等级评定测评法(3)综合记分测评法(4)评语、评分等综合测评法。按照这些原则与方法深化课题研究,这是我们今后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主要任务。

四、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加强和改建的几个方面

1.要强化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整体规划大学、中学、小学德育体系,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工作。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学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注意预防德育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政治高度来切实抓好。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未成年人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要循循善诱,使思想道德教育入心、入脑。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2.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要重视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把家长学校办实。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使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能够掌握比较科学、规范、系统的教子方法。家庭教育搞好了,我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就得了一半。

3.加强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中小学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在生活上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的习惯,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学会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尊敬老师,有爱心,心存善念,做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学会做一个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让未成年人在家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一个好小公民。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良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4.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地位。

要大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让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受到教育。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了解民生。要化解安全教育和开展德育活动的矛盾,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感受祖国富饶的自然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们的自豪感,丰富他们的知识。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的总指挥。辅导员老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个小学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要培养少先队辅导员教书育人的自豪感,把职业道德作为政治学习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辅导员老师信任、理解、尊重每一个学习,以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鼓励辅导员老师适应形势,拓展思维,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新方式、新途径,不断创新载体,用新的理论、新的载体,指导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实践,调动起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建设。

班主任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呼唤教育均衡化的需要,也是落实《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因此,通过分层次的班主任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发展班主任的教育专业能力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

7.加大力度整治网吧,治理学校周边环境。

不规范的网吧经营,大量吸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经营场所,也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学生长期沉溺于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性格变得古怪,而一些网吧经营户又往往有这样和那样的一些背景因素,加上一些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到网吧的经营之中,无形中给网吧经营者提供了保护,另一种现象是对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只罚款而不是更严厉的停业和吊销执照,加之一些网吧规模小、场地隐蔽加大了管理难度,各地应加大力度整治网吧经营市场,设立网吧一条街,实行科学、规范管理、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一经发现决不手软。

8.加大力度整顿文化、音像制品市场,用优秀的儿童文艺作品感染教育学生。

在调研过程中,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的凶杀、暴力音像制的充斥着市场,一些不健康的口袋书占据着学生书包,不健康的文化音像制品和口袋书籍对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和家庭教育都带来了困难,一些未成年人正是在看了一些凶杀、暴力和不健康音像制品和口袋图书之后产生好奇和幻想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为了净化学生的心灵,不但要加大力度的整顿文化音像制品市场,还要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儿童作品来教育、鼓舞学生。

9.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未成年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正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长时间沉溺网络,因网络滋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日益突出。因此,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助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引导学生在校园内正确上网,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10.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要把团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培养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不断丰富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团队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要建立起完善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考评体系,改变过去以学生成绩作为主要考评学校和教师绩效的依据。要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和工作做法,用规范化管理提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整体水平。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常规化管理,将一些好的活动形式坚持不懈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11.增加财政对德育工作的专项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德育专项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即使困难,也要给全省的德育研究、德育培训、德育活动、德育考察、德育资料建设提供较充裕的财政经费支持。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时期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这次调研活动,只是针对全省的六个地、州、市、县的相关部门和部分学校调研结果难免有些偏颇,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所借鉴。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真正使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感谢大力支持这项调研活动的贵州省精神文明办、毕节地委宣传部、六盘水市委宣传部、黔南州委宣传部、铜仁地委宣传部、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安顺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邹声明,张玉林对本文成稿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总论》 詹万生著 2003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应用》  安斯寿 2005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