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卓越农林人才

  在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针对“如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积极探索,结合新农科的理念和植物保护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具有“求实·融合·创新”特质的“植物医生”培养新体系。体系紧密契合新时代植物保护专业发展要求,不仅为学科建设和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模式,也为植物保护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当前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使多方育人资源融合得更加紧密,加强教学、学习和评估环节的联系,实现人才培养的闭环,专业从人才培养理念、资源整合、教学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模式。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实践育人


  在新农科背景下,专业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确保“植物医生”的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引领、二强化、三融合”育人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依托学生党支部和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红耕课堂”等专业特色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强化学生的农耕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专业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专业推动科技创新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打造校企协同、资源共享的多元路径


  专业积极推动校内外资源的整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元路径,解决了“植物医生”培育资源协同不足的问题。专业与多个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合作建设了30余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聘请了大量行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实践。与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大地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一平台上,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还能直接参与到实际专业工作中,真正实现了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无缝对接。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评一体化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过程能够得到有效反馈和持续改进。专业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确保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前瞻性。同时,专业强化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培养目标和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与改进。通过建立“评价—反馈—分析—改进—再评价”的闭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专业师资队伍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师生共建植物医院党支部获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专业学科先后入选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重点学科。近年来,专业引培了高层次人才30余名,多门课程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次,学生的就业情况持续向好,进入植物保护行业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75%。再其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近5年,专业学生共主持省级及以上科创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等省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最后,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通过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一个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植物医生”培养体系,不仅解决了当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项问题,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输送了大量复合应用型人才。未来,扬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我国植物保护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