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构建德育体系、开展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开展学校德育研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模式的学校德育体系,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要科学、规范、系统就要符合德育的规律和原则。
(一)、加强德育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途径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构建“三大体系”的基本原则
1、德育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全国德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德育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段文字科学、简明地提出德育内容的要求,这是对德育内容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的要求。避免了以往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某些片面做法,强调德育内容的系统性,德育内容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德育工作的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形成各教育阶段互相衔接,具有递进思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整体构建的思想为指导,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同时这五个方面的教育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各个教育阶段彼此衔接共同完成,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保证教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必须注意从小学、初中甚至大学的衔接的螺旋式上升,克服倒挂、脱节、简单、重复和脱离实际的问题这是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关键。
2、途径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两会”的文件对德育途径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第一、对当前德育课程建设,一要加强,二要改革,加强改革的任务是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第二是必须把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工作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第四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事训练,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的途径主要强调这五个方面,重点强调了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学校德育的渗透和加强,社会实践的规定和要求,这些对我们深化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德育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德育的评价在以前往往是被忽视了的,事实上德育评价的不完善是我们德育工作中比较薄弱的一环,从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深入,所以德育评价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德育评价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重要机制,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使德育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的不可缺少的措施,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是一项根本性、关键性建设。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德育评价难以量化,难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德育评价与智育评价不同,智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试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而德育评价只考知识,考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进行评价,而这些方面的评价是不太容易量化的,因此增加了德育评价的难度,那么德育的评价有难度就是不是不能评价了呢,不是的,德育的特性就确定了德育评价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与方法深化课题研究,这是我们今后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开展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原则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长期以来,如何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说的“双主体”是指老师是指导主题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参与主题活动、受教育的主体。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强调课堂上要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既不是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要过分宣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
(1)、老师是指导主题活动的主体: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师生互为主体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双主体互动教学具有双向主动、双向能动、双向促动等特点。
(2)、学生是参与主题活动、受教育的主体: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参与的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让教学活动回到学生本位, 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讲一讲、做一做、讲一讲、演一演,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新三中心原则
我们提出的新三中心是针对旧的三中心提出来的,那就是: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在德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师本”观念让位于“生本”观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主论”。谈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活动为中心:这是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就要有实践的环节,德育实践的主要形式在学校就主要是学校里开展的德育主题活动,所以在学校里开展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就要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没有德育活动这个学校的德育和德育科研就没有立足点,往往就会是把德育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德育。
(2)、学生为中心:我们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任务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离开了学生的教育就不是学校的教育,德育更是如此,以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在德育活动中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参与的教学环节中,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让教学活动回到学生本位。
(3)、情境为中心:
3、“四环节论”
所谓的四环节就是指德育过程的知、情、意(信)、行四个环节。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只到此并没有完结,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
(1)、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以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
(2)、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意(信):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
(4)、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4、“五字经”
在德育活动中,还要坚持“小、近、实、序、趣”五原则。小近实序趣这五项原则主要是针对德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强调的。
(1)、小:就是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
(2)、近:就是贴近循环注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3)、实:就是倾注真情实感,讲述真实情形,做诚实守信的人;
(4)、序:按学生学段的身心发展与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有序的开展德育的规律,避免出现成人化和倒挂的现象。
(5)、趣(亲):就是亲切融洽,可亲可信,亲身践行。
二、开展德育科研的基本原则
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尤其是开展学校德育活动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活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还有“三个关注”,“三个结合”等原则,“三个关注”就是学校德育和德育科研工作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三个结合”就是说一个是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新形式发展的实际;一个是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载体,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实际;一个是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三原则
我们首先看看“三原则”是那三个原则,就是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尤其是开展学校德育活动还要遵循是活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三原则。
1、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因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就要有实践的环节,所以,没有实践就没有德育。活动性的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活动。要求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活动性原则的实施:一是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二是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活动是多样的;四是活动不是装饰品。
2、 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德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对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认识,使道德行为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行为规范。
3、 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学校开展德育研究与实践活动后,学生、学校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具体来讲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学校按照德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德育和德育科研的实效性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结果,没有实效性就是纸上谈兵,最终是浪费人力物力也浪费时间。要有实效性就要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不会有实效性。
当然,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议、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够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特征。要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三关注、三结合原则
“三个关注”就是学校德育和德育科研工作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三个结合”, 一个是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新形式发展的实际;一个是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载体,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实际;一个是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三关注
“三个关注”就是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中在全国首次提出来的,得到了相关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可,2007年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的编写任务,时任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书记的齐欣教授任总主编,由我承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书的主编,在这本教材中我就把“三个关注”作为这本教材的中心和指导思想来撰写的,书出版后受到了全国班主任教师的好评。学校德育和德育科研工作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没有这三个关注,学校的德育科研就会脱离学校、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校、学生这个本体,学校的德育就不会有实效,就会是花架子,所以,学校开展德育研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这不但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和老师的本职工作决定的,也是我们开展德育科研的中心环节之一。当然,这里的学习二字,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而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学习心理的引导与培养,培养学生喜欢学习(乐学),能学习、会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不但喜欢学习还学得好,这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真正含义。
(2)、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也不是简单地关心学生的吃、穿、住、行问题,而是要了解和关心学生生活的环境与习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这么两句话,一个不文明的人在文明的环境里想要不文明都不行,一个文明的人在不文明的环境里想要文明也不行。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与习惯不是单纯和偶然的产物,大多数情况下与他生存与生活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这样,学生才会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
(3)、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成长”也不是说关心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的增长,而是要关心学生人格与品德的形成,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健康与道德水平的形成,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从小抓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心理健康教育、抓健全人格教育,抓立志成才教育。
2、三个结合
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活动也搞得不少,但往往实效性差,学校、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做了许多的事为什么没有好的效果呢,这里主要是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可能没有与学校、学生的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我们由此我们提出“三个结合”, 一个是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新形式发展的实际;一个是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载体,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实际;一个是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一个是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新形式发展的实际:时间在变、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变,所以,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结合新形式的发展实际,与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密切结合起来开展德育工作。不但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影响,还要把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思想、法律和心理诸素质的教育。这个定义不但给我们界定了德育工作的内容,也明确告诉我们德育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强调德育要结合新形式的发展的实际的依据。
(2)、第二个结合是以《和谐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载体,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实际:《和谐德育》读本和《成长册》是“十五”、“十一五”科研的成果,为我们进行德育的科研与德育活动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内容与目标体系,它是根据德目序列和教学重点在课题设置、活动安排、行为训练、品德评价都作了科学而又系统设计,体现了学生、活动、情景为主体原则,使《和谐德育》读本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综合性的操作体系,这不是以认知为主体,而是以活动为主体。这是《和谐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途径。但每个地区,每一个学校,到每一个学生又有着他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所以我们提出以《和谐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载体,结合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特点的实际开展德育活动和科研活动。
(3)、是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意见》明确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精神。德育解决的是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各学科教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育。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主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的灵魂,它是智育的助推器。德育不是一门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学科,是要把德育寓于各学科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则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清楚,讲德育时一定不能脱离其它学科的知识,更不能将《和谐德育》读本像其它学科那样讲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就须要实践的环节——德育活动课,实践就不能是单纯的老师讲授。所以说缺少实践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不但要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还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各条途径应发挥各自的功能,协调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理顺了各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构成新的大教育格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德育工作和学校德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