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教融合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近年来,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通过“标准引领、平台赋能、产科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川菜产业人才。


  创新理念引领,塑造人才培养新生态


  学院深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学院秉承培养川菜产业人才的教育情怀,立足产业前沿,积极构建产业、科研、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生态。


  这一新生态以非遗传承、行业生产、职业鉴定、人才培养等高水平标准引领,深度融合“新工科”“新文科”多学科交叉培养新理念。学院通过搭建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平台,将产业需求、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产业促实践创新、科研促思维创新、教学促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生态协调的培养新格局,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机制创新驱动,凝聚产科教融合新力量


  学院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学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关键作用、教研科研的助推作用、学校教学的统筹作用,通过校企共建高水平的产科教融合平台、创新团队和一流课程,形成了命运相连、利益相关的产科教融合共同体。


  这一机制创新不仅促进了教学标准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也推动了人才培养与生产要求的高度匹配。学院联合世界川菜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科研成果,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学院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骨干、优化师资结构等措施,打造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路径创新实践,满足人才培养新需求


  面对新挑战与新机遇,学院遵循“行业标准—培养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标准—评价标准”的教学改革逻辑,满足人才培养新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在教学方法上,学院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评价体系上,学院高度重视“过程性、形成性”成效多元评价,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学院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在毕业后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为川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成效显著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再攀新高


  在学院的不懈努力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企业满意率稳定在95%以上。学院向川菜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在全国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黑珍珠餐厅等高端餐饮企业中担任经理、主理人、主厨等重要职务,为川菜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学院学生在各类国家和省部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他们不仅在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还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展现了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学生的实力和风采。


  此外,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了高水平论著数百篇(部),荣获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示范引领辐射,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院的成功经验不仅在本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学院已成功将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全国30余所院校和5万余名师生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


  多位专家领导高度评价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其为中国食品烹饪类高等教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范式和借鉴。同时,多家主流媒体也对学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望未来,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