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贵州文化

省社科联原副主席、研究员 韦启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多彩贵州特色文化。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而综合国力竞争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全球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十分重大意义。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思潮更加多样多变,凸显了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文化建设是灵魂,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自信是根本,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推进和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拓展、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强大的文化力量。


二、繁荣发展贵州文化,推进贵州现代化建设

贵州结合省情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应的文化建设政策、规划、条例等,推进了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谌贻琴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称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统筹建设和管理、内宣和外宣、网下和网上,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鲜明特征,也是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贵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融媒中心全覆盖。

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三大报告指出,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必须持续深化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多变,社会价值更加多元化,凸显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任务,才能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贵州结合省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引领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繁荣发展。

努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多年来,贵州加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生动局面;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实施红色文化传承推广工程,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养、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全部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我省出台了《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主线,推动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打造十大文化品牌。随着《规划》的施行,贵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文化事业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从省到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确立。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区建设有序推进,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等一批文艺精品涌现,“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文化产业方面,文化企业改革深化,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全省文产行业年平均增速达20%以上。报业、期刊、广电、出版、演艺、影视、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建设成效突出。“文化+大数据”、“文化+大旅游”等各种“文化+”跨界融合产业化优势明显。

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十三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2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实施《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文件,为保护、发展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提供政策保证,目前我省文化遗产名录逐年增加,传统手工技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成果明显,文化遗产转化成效突出。进入“十四五”时期,贵州从“四新”、“四化”的战略大局出发,进一步探索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高质量发展路径,构筑“新时代文化强省贵州模式”,文化创新的系列举措在全国各省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海活动。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继出台《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等文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开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仅省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博物馆一应俱全,全省88个县(市、区)也已实现图书馆全覆盖,农家书院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党在长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以及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与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建设文化强国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引领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推进贵州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