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明德引领风尚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

贵州大学教授 罗开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用明德引领时尚”这一命题,强调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要注重用崇高的道德引领时代风尚和社会习俗。讲话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

 

一、明德的科学内涵

“明德”一词来自儒家“四书”之一《大学》的首句,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的字面含义指光明的道德,在《大学》中实际指儒家主张的伦理道德。

“道德”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愿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什么是道德,用明德引领风尚讲的道德指什么样的道德,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其本质功能在于服务于当时的社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可以辨析儒家伦理的精华和糟粕,分清时代限制造就的落后成分和文明积淀形成的积极部分。今天,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明德一词所讲的道德,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强调要用这一伦理体系引领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风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内容有以下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

二是“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内容的概况,其基本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是公民道德。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个人品德规范构成。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主要规范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的主要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个人品德主要规范是: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聚和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从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阐述“明德”的科学内涵。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阐明了明德中德的科学内涵。我们应以讲话为指导,践行好用明德引领风尚。

 

二、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基本要求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用明德引领方向,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用明德引领风尚,首先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者培根铸魂的重任,新时代肩负着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迪人民群众思想、陶冶人们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这些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远大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维护”,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确立做真学问、当好学者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淡泊名利,以“士以弘道”为价值追求,创作优秀作品为社会作出表率,方能起到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二)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国家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信仰、信念、信心,是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指南针。真正的精品力作,都是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知识分子潜心研究而成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和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家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怀,坚定爱国心、树立报国志,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有机统一,自觉地与党同心同德、与时代同步伐,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反映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先进文化,讴歌英雄模范人物,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效作品,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三)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

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资;君贤臣能,政通人和;德才兼备者、又红又专堪大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有德有才是优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历史教训深刻告诉我们,德不配位,轻则害人害己,重则祸国殃民。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本人修身立德,不但影响家庭,而且影响社会和国家。由于其作品传世、思想传播,不是一般的影响,而是有相当影响;不是一时的影响,而是长时间的影响,更需要有德、有大德。“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使大家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大学问,不仅要自己修德,还要让全社会“明德”,以自身之楷模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力、感染力。“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扎实的学术功力,下苦功、练真功、出精品、出力作,做到勤业精业,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四)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尊自爱,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认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和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结合实际推动大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用明德引领风尚的主要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是要解决好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工作者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各个领域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坚信马克思主义,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问题。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创艺,是我国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脱离了人民、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会有所作为;只有树立为人民创作的理想,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三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对实际问题,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理论思考,研究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题材,汲取思想养分,升华真知灼见,创造精品力作。尤其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二)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引领风尚

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都是意识形态。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反应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养,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涩会风尚的进步,离不开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思想和道德的魅力,不仅能为社会发展贡献思想和智慧,也通过作品的精神和价值观感染影响大众。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创造精品力作,用精品力作引领社会风尚。

创作精品力作,要把握好新时代脉搏,聆听新时代声音,回答新时代课题。古语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正经历者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逻辑规律、理论内涵和思想智慧,需要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认真总结与提升,进而构建起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的追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创新。要树立卓越意识,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挥精神家园的守护者、社会价值的引领者、道德航船方向指引者的作用,以高尚道德感召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精神激励和理论支撑。

(三)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道德重在践行,这是人们共知的事实。道德只有转化为实践,道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康德曾说,“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哲人将道德与星空放在一起并提,说明两者都是遥远的东西,我们只有努力追求之,才会成为我们的美好景致。

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道德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出现言清行浊,或者人们通俗的说法叫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要克服道德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全社会推动道德实践养成。而道德实践的养成,需要有文学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培育。要引领社会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赞扬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要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引导人们重礼节、将礼貌,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

用明德引领风尚,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创新。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设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树立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自然科学人才同等重要的理念,切实把这支队伍关系好、培养好、使用好。使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推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发展。要构建完善的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