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德

贵州广播电视报原总编 龙炘成

 

明德,即是光明之德,高尚的美德,弘扬美德。德是做人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六点具体要求。其中“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他说:“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2019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讲话,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总书记十分强调修身立德,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明德、立德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德做人之本,是社会文明和谐有序发展之基。笔者将平时阅读接触到的有关明德的史料作一概述,并略谈肤浅的体会。

 

《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德是为人的根本。《礼记·礼运》篇有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令,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汇聚了天地间的德行,阴阳五行间的灵气,所以是万物中最为杰出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上德的人从不讲求德,因此有德;下德的人念念不忘德,因此没有德。现实生活正是如此,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与其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得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孟子》有言:“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说得是天下共同尊重的人具有三个方面,一是爵位高,一是年纪大,一是德行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成为中国儒生人生目标的三个境界。所谓“立德”,指的是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也就是说,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在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晚清的曾国藩被誉为这方面的典范,有人用对联总结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作为封建王朝重臣,曾国藩自然有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但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他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毛泽东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有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一生都在学习曾国藩,效仿其为人处世,至于他是否真正学到做到,是另一回事。

《资治通鉴·周记》有言:“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是以颠覆者多矣。”意思是说,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这种情况,古今皆然。

《孟子》有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最多经过五代人就消耗殆尽了。由此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家族传承了良好的风气才能富过三代,只传财富而不传承道德,是不能令家族兴旺的。能否富过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业的繁荣问题,实质上与国家、民族、社会密切相关。优秀人才辈出才能富过三代。财富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守业比创业更难,因为创业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经历过磨砺,从而锤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才能,使他们能够成就大业。而其后一代面对的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很难懂得财富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华夏文明和世界上其他古典文明相比,道德治理具有最大的历史影响力和现实作用,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伦理当先”“道德至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儒家伦理道德在两千多年历朝历代,一直起着铸魂、固本、强筋、传承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道德的地位、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道德滑坡乃至道德沦丧现象,也就成为社会的痛点,让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学雷锋,学习英雄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宣传各条战线的“最美人物”,等等,说到底,都是为了在社会兴起崇德向善之风。

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推崇,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仅靠道德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今市场配置资源和全球化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下,法治才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安康、长治久安的中流砥柱。

法律、制度、规章,是一个文明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道德、伦理、良知,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存、互补、融合,才是充分条件。任何情况下道德都是不可取代的,但道德也不能够、做不到取代法律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使用“大德、公德、私德”的概念,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之所在。他曾在北京大学一次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也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三德之分,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走向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明大德,就是要将政治品德,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这些都是党性原则。

守公德,就是要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培养个人品德和讲究家庭美德。正人先正己,管住自己、管住家人。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起点,连自己和家人都管不住管不好,又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乎上述道理,重要的是躬行实践,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