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德”一语说开去

贵州省委宣传部 卜茂生

 

“明德”一语出自《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人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中庸》和称四书。《大学》首章开宗名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是指本人首先要彰显自身的美好德行,并进而去光明整个社会。前一个“明”字是动词,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其次是要“亲民”,大的方面是指要亲近治下道德民众,小的方面是指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有为老百姓着想,关心社会的心,最后是“止于至善”,即要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而不动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句话被称为《大学》的政治三纲领,是儒家教育每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目的。

今天我们重提“明德”,不仅是重温古代经典,而是要借用“明德”这个古训,引领当今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国民特别是社会精英、人民公仆的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习近平同志在今年3月4日看望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爱,自珍自爱,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习近平同志又于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时对青年朋友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直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习近平总书记以拳拳之心,殷殷之语寄语青年一代、社会各界精英,这亦是对人民公仆和全体国民寄予的厚望。认真学习和践行总书记上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在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传统伦理道德要择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儒家思想或称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认为,其精华之一是求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源出班固《汉书·河献王刘德传》),不尚虚夸。之二是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建功立业,立德、立言、立功,奉献社会。之三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提倡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注重学习和修身。孔子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道德修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总结他自己修身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学》在提出前述政治三纲领时,还提出了八条要求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为了保障“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的实现。以上只是略举其要而已。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儒家文化也有糟粕。突出之点就是三常五纲,维护君权至上,封建等级制度。汉代董仲舒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代朱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等,可谓把糟粕发展到了极致。儒家虽然讲仁政,也讲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但历代统治者从未认真实行过,更谈不上给人民大众应有权利和人身保障。为了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的讲话精神,建议从古代经典中摘编有关章节成书,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传统伦理道德遭遇“文革”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应积极引导,以正本清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又迎来了德先生,赛先生(科学民主)。与此同时,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反传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当时民主革命的需要。因为当时精英们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至到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中国建立后到“文革”前,我个人和当时的青年一代,在接受党的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什么事可以干,什么事不可以干,养成了崇尚实际、积极进取、不尚虚夸的人格。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基本中断。“文革”初期的所谓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及以后的批孔、批儒评法等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至今远未消除。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在不干扰大局的情况下,采取适当方式,加大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宣传教育。比如由媒体开辟《明德》讲座或论坛,组织若干专题,读古论今,深入浅出,润物无声。通过不间断地宣传教育,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深入人心,进而去引领社会风尚。同时还建议重印已故国家主席李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供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学习。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提升与滑坡并存,前者无疑占据主导地位,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上了年纪的人,至今还记忆犹新,上世纪50、60、70年代,人们就业非常困难,除了当农民以外,几乎无可选择,“农转非”之难可想而知。那时农村知青回乡务农,叫回乡知青;城镇青年到农村去,叫下乡知青,连城镇居民也喊口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因为那时城镇就业渠道有限,粮食供应短缺,只能让大家到广阔天地农村去。但从1970年代末期以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推动下先后有三支大军进入非公经济领域,一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二是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当老板办商店开公司,三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下海经商。三支大军活跃在全国经济大潮之中,他们创造的产值,占到了全国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左右,有的省占到80%以上,同时破解了就业难的困境。这种人口大流动,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他们由过去等着国家安置,靠吃供应粮过日子,而今不但自食其力,而且富了起来变成纳税人。在商海大潮的搏击中,人们的自主、自立、自强精神被激发,人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道德方面,富而知礼,富而好义,修桥补路的多了,捐款助学的多了,扶贫济困的多了。即时在市场经济施行初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富裕程度的提升,这些消极现象大大减少了。绝大多数的人,基本能做到遵守不损人、不坑人、不害人的道德底线。笔者在退休后,参加了贵州湘商联合会、贵州市湖南商会的一些活动。我被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家的表现深深打动,我曾用过四个“可”字夸赞他们,称赞他们是“可亲可敬可歌可颂”的人。我还曾想省委宣传部领导建议,希望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关注和宣传。当社会上对道德滑坡现象感到忧虑和担心,甚至认为道德崩溃积重难返时,我不仅改变了自己原来对此信心不足的问题,而且对道德建设前景充满了信心。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问题还不少,人民某种担心可以理解。极少数害群之马贪污腐败,黑恶分子祸国殃民,更有极少人士,鲸吞国家财富,出卖民族利益,充当外部势力的“买办”和“汉奸”。对此我们应该依靠党的坚强领导,用纪律加以约束,用法律去加以惩治。我们也看到国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整治。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富而知礼,富而好义。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整体道德素质处于上升趋势。主导方面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两极分化现象相当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在经济上稳增长的同时,大力促民生,促和谐,总结探索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规律和途径方法。以贵州为例,近些年来,贵州举全省之力,加上全国各方支持,大打脱贫攻坚战,同时加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突出,全省面貌焕然一新,令周边省市区刮目相看。“美丽乡村”(社区)建设带来的新气象令人欢欣鼓舞。由农村到城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德法并举,以法促德,正当其对,绝不可坐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