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注力,高三有底气》

每一个高三的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专注于当下的任务,不走神分心,把学习效率尽可能的最优化。我们这一次就主要谈一谈如何拒绝无效学习,提升专注力。

1、各学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如果每一科高考科目都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的话,可能效果不是很理想,时间长了自己也会感觉比较疲惫。那么怎么做呢?是不是有的学科就不认真呢?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波动学科和弱势学科。优势学科就是无论题目难易,你的成绩都不错,分数都很稳定。波动学科呢就是不稳定的,由你的努力程度和题目的难易程度决定。弱势学科就是你暂时不太擅长的学科。

算一算自己理想的学校或理想的专业需要的分数大概是多少?看看你现在还相差了多少,然后在自己的稳定学科和波动学科的理想分数可以定一个目标。因为稳定学科的分数呢其实不太容易提升,你可以把注意力多集中在波动学科和弱势学科上。因为弱势学科的提升的机会最大,而波动学科的需要的就是稳。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一个结论:比如对于优势学科最稳定,所以呢只需要严格的按照老师的一个复习进度和流程就可以了,而作为一个波动的学科呢他的提高的机会最大,因此需要大量课余时间用于集中复习, 注意力的集中在答题技巧方面如何能够尽力的获取分数对于弱势学科我们应该注意,而英语了属于稳定的弱势学科提升机会大但是难度也大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向你的学科老师请教,最为合适的复习策略是什么然后以此来做到一个稳步的一个提升。

有的同学对待学习充满热情,看到别的同学买了哪种复习资料,他也跟风买,有的同学听说年级学霸用哪种学习方法,他也盲目模仿。适当的参考别人的学习方法是可以的,但是照搬、没有主见则是盲目的。

看着很忙,但是都没有对别人的复习方法加以辨别、盲目照搬,其实都是在做无用功。因为每个人的优势学科、波动学科、弱势学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参考资料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意识缺失,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只会照搬别人的学习策略,也是无效学习的一种。

2、不能只会“输入”,还要会思考

我们在平常复习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情况:在做题过程中遇见一道比较棘手的题目,左思右想始终不能想起来,最后决定翻看习题册后面的答案。

看了一遍以后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道题是这样计算的,还挺简单的!”可是这道题真的简单吗?过一段时间再让你自己做,你真的会做吗?当然不会。因为解题的过程他只是参观了一遍,但是从来没有在心里真的留下烙印。

所以,有的同学错题很多,后来都认认真真订正了,写得密密麻麻一大片。错题本、试卷、作业都写得很认真,但成绩总是上不去。最重要的是做对题,要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

如果不经常去分析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拒绝做出调整,那么只能叫磨洋工或者叫重复劳动。

重复劳动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复地去做对事情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上课时候只去听老师讲,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用这种方式去解答题目。对于学习来说,单纯地输入是没有用的,要学会在输入的时候思考,学会用心看,而不是只用眼睛看。

要知道,一个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学习力。在高三复习阶段,value 这个词是很重要的,就是价值。你的时间投入是不是真的产生价值,真的让你巩固了知识点,真的有所收获。我们讲学习要得意忘形,对,就是那个常用的成语。有的同学困惑了,怎么能得意忘形,应该戒骄戒躁。我们在得意忘形中间加入两个字,你就更好理解了,得其意而忘其形。通过很多遍的刷题,找到做题的方法,能够透过五花八门的题目看出出题人想考我们的基本的公式、原理或者原始的模型,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题目本身,这样的话通过刷题我们就能够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否则刷题对于你来说只是单纯的机械性重复,你的学习来说就没有产生最优的效率。

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有效的学习方法。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2021 年 11月,湖南长沙中南大学一男生寝室 4 人全员保研,分别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中科院研究所,其中一人直博。课堂上,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回到寝室,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为师。他们认为集体的合力是无限的,他们总结出小黄鸭学习法,一人当小黄鸭,然后其他人对其进行讲解,一遍遍梳理逻辑,加深印象。互相做彼此的老师,学习方法相互融合,以教为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他们用的小黄鸭的学习方法的原型就是学习效率金字塔。

那这里给大家介绍学习效率金字塔。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学习效率金字塔)(边说边画)

听讲吸收率 5%。阅读吸收率 10%。听与看吸收率 20%。

示范与展示吸收率 30%。小组讨论吸收率 50%。

实时做演练吸收率 70%

马上应用,教别人吸收率 90%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看一遍,听一遍,说一遍,写一遍,讲一遍。核心就是被刺激的通道越多,记忆越深刻。

所以鼓励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讲题。因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际上你在系统化的梳理自己的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点讲得让别人明白了,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有的同学会担心,我会,他不会,我给他讲明白了,他下次就超过我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给对方讲题,对方仅仅停留在听的层面,吸收率仅有 5%。而你已经达到了教的层面,吸收率 90%,已经远远跑赢别人了。第二种就是自己给自己讲,如果你学习累了,不想再写卷子了,可以给自己讲题,把老师强调过的或者你之前认为的棘手的题,自己给自己讲一遍,你自己如果能够听明白,那说明这类问题你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

3、要有计划,切忌三心二意

心理专家曾经提出过两种最无效的学习方式:一是连续学习一门功课 3 小时以上;二是脑子里想着数学,眼睛却在看英语。

复习的时候,若是不会灵活地安排自习科目,就会导致效率低下。

连续学习同一门科目势必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产生厌倦;而在学习中没有合理分配时间会让我们在复习中摸不着头脑、产生紧张心理。拿起数学卷子的时候心里想着今天的英语单词还没有背,复习的内容太多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不知道优先复习什么科目比较好。

看着有的同学伏在桌前认真复习,一会儿翻看数学书,一会儿翻看英语书,觉得挺认真的,其实他只是不知道先复习什么好。在纠结中摇摆不定,往往浪费了复习时间,还会加剧烦躁心理。

那么如何提升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呢?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种方法。一是创设单任务场景,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写某一科的作业时,桌子上不必要的其他科目的资料收起来;二是精细化时间模块,比如设定 40 分钟倒计时,在 40分钟内,让自己只专注思考和完成学习的事情,不左顾右盼不走神,然后休息5 到 10 分钟,去做其他的事情放松。

4、不要“表面学习”,流于形式

上课的时候身板挺得直直的,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是全神贯注的样子,但是实际上思想开了小差,老师说什么他早就不知道了,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

上午最后一节课就剩下 10 分钟啦,中午去食堂吃什么呢?饺子、炒饼、面条、米线……

有的同学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来学习,比如不上体育课,课间不活动,午饭吃的很潦草,看起来他一直在学习,其实没有什么效率,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以上这些都是表面学习,流于形式。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们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和血清张素的浓度都很高,而在运动时,大脑会自动分泌多巴胺、血清张素和肾上腺素,所以在运动后的学习比较专注,记忆效果好。所以建议大家劳逸结合,利用课间、体育课多运动。

有的同学说,我就是想坐在教室里面学习,这样我的心里踏实一些,我不太擅长体育活动。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既能提高效率,又不单纯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放松呢?

答案是不停止活动,而只是改变活动的内容。

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

所以,通过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又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这证明变换人的活动内容确实是积极的休息方式。比如你星期五晚上做了 5 个小时的卷子,最好第二天去给宿舍做一下整理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

还有一点,当我们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育活动时,你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转换。比如学了一节课的数学,你已经比较疲惫了,但是数学的卷子仍然没有做完,你下节自己课要做的是什么呢?是继续未完成的数学卷子,还是换一下内容,做英语卷子呢?我的建议是后者。因为你做文科的英语卷子时候,就是让负责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大脑区域在休息。

5、聚焦目标,将其具体化

先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案例吧。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 1984 年和 1987 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 年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的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古怪的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度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从山田本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能够给予我们成就感的好的目标有什么特点呢?目标具体,时间明确,可以衡量。也就是说目标是需要分解的,并且将其具体化。比如说我们高考时候的目标是考上某个心仪的大学,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引领方向的。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要建立明确的有衡量标准的目标,也就是目标的具体化。比如说你认为如下两个目标哪一个更具体呢?目标一:下次考试中我的数学要考 120 分;目标二:我要把今天数学课上老师讲的一道重点题目弄明白,相关的公式定理整理出来,并且再做三道类似的题,保证都做对。你认为哪一个更能激发你的动力,让你每天都能体会到学习带给你的充实感呢?所以,当一个宏观的目标被很清晰的分解了,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正面的激励,我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每天再努力一点点,比昨天的自己再进步一点点。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你的日积月累,终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

同学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请相信,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真正努力、真的很拼的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学习中远离无效学习,拒绝内耗,提升专注力,在高考时候更有底气。